居住了五十多年的老房子拆迁了。临搬迁的那一天,年迈的父亲望着那一砖一瓦、一墙一柱,用颤抖的双手捧着旧门牌号,不禁黯然泪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一幢极为破旧的棚户楼房,室内四壁用石灰水粉刷,地面是水泥地,楼上的地板踩上去会“嘎吱嘎吱响”,木扶梯也是摇摇欲坠。碰到雷雨天,家中是水漫金山,拥挤的小弄堂,水一时排不出去,就直往家里灌。梅季,屋里弥散着一股潮湿难闻的“霉味”,墙上地上会长出白花花的“菌类”。家里人早就盼着有一天旧区改造,搬进整洁舒适的新公房。今天,我们真的要告别虹镇老街棚户区时,老父亲却旧情难舍,凝视着老屋呆呆地坐着。这间老屋寄托着老人大半辈子的心血,蕴藏着老人的情和爱。
解放前夕,老人从苏北跟着父母亲流落到上海,靠着码头上做苦力来养家糊口。当时就住在苏州河边的“滚地笼”里。后来经过工友帮忙,花了五斗米的代价在虹口吴家浜买下一间茅草房。1954年靠一家人省吃俭用,用干石灰拌纸浆,再加上电石污,把草棚翻造成2屋小屋,我们兄妹几人在此屋中相继诞生。随着岁月流逝,子女们纷纷成家立业飞出老街,老屋只留下小弟一家和父母同住。今天,虹镇老街逢到旧区改造好时机,父亲分到了三房两厅的高楼房,小区环境优雅、设施齐全、交通方便,同时还领到了一笔动迁补偿金。、拿到钥匙的那一天,父亲笑着对我们说:“改革开放好啊,想不到我老了还能住上花园大洋房。可我们不能忘了这老屋,这寄托着三代人希望的老屋啊……”
从滚地笼到茅草屋,从破旧瓦房到别墅小区,风风雨雨的五十年,住房记载着社会的变迁,老屋凝聚着父辈毕生的情爱,老街更是生我养我的难忘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