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北外滩比作一条长龙,上海大厦就算是龙头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上海大厦以76.7米、上海第二高楼的伟岸身姿雄踞虹口,现如今,更以魔都高楼爷爷辈的身份,昂首北外滩,笑看“外滩W酒店”拔地而起、“白玉兰”成长盛开。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1934年出生时自带贵族气,是当年英商广业地产砸下了五百万两银子,为来沪的外国达官贵人打造出的高级公寓。因此大厦不仅外观气势讲究,内部布置和装饰也非常考究,里面一台奥的斯电梯从1934年启动至今保存完好,令电梯公司创始人的孙子也赞叹不已。辅楼的四层,有容纳八十多辆车的室内停车场,在上海也属独一无二。八十多年过去了,大厦珍藏着的许多老物件,尽显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1951年5月1日,陈毅市长大手一挥、一声令下,“百老汇”消失,“上海大厦”诞生,开启接待国宾、政府要员和海外宾客的新征程,大厦也就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很多市民都不知大楼里究竟是什么样的。1977年那年,大厦有设备需要维修,邻家大叔作为维修单位人员进驻大厦十来天,带回了一大包面包干分给邻居品尝,并眉飞色舞地分享了他的所见所识。1980年之后,大厦对外开放了,底楼的咖啡酒吧立马吸引了众多的摩登人士;商场部可以用兑换券买到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也可以用兑换券扩印彩色照片。上海大厦与苏联等国的领事馆相邻,西餐以法式、俄式为主,正宗俄式浓汤的名气流传到民间,引领红汤潮流,魔都家庭“煮夫”几乎都曾享受过罗宋红汤的制作乐趣。大厦的中国菜式则以淮扬菜系为主。1958年,时任上海大厦经理的任百尊先生引进梅兰芳家厨王寿山,开创了淮扬菜系。梅兰芳每次到沪,都要来大厦光顾一番。王寿山厨师弟子王致福传承了“梅府菜谱”并发扬光大,大厦的名菜“三头一尾”,即狮子头、拆烩鱼头、扒猪头和炝虎尾,早已扬名魔都。 一个盛夏的午后,我走进大厦,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大堂左侧的墙上挂着一组珍贵的旧照片,那是大厦的建筑设计师法雷瑞的后裔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外交部信使组捐送而来的。这里还有一台落地柜式留声机,为美国胜利留声机公司于1917年制造,至今,打开柜门依然能播放出悠扬动听的乐曲。置放在英国酒吧内的英式斯诺克台球桌,为1934年在英国出产,比现代台球桌要小一圈,台岸上的标牌是用象牙做的。 我登上了十八楼观景平台,见《登高铭牌》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有一百三十多批世界各国政要登临上海大厦。 21世纪,北外滩高楼林立,但上海大厦的老大位置无可动摇,是魔都人眼中的老克勒、耳旁的老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