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为配合建立伪满洲国,同时制造日军进攻上海的借口,川岛芳子和其情夫田中隆吉在板垣征四郎的授意下,收买一批汉奸流氓装扮成工人,于1932年1月18日晚,在上海三友实业社附近殴打几位日本僧人,并致一位名叫水上秀雄的僧人身亡,诬陷是三友工人所为,借此火烧和血洗三友厂,造成中国工人死伤三十多人。川岛芳子谎称水上秀雄是其亲戚,煽动由日本暴徒组成的“居留民团”游行示威,在吴淞路、北四川路殴打行人,捣毁中国商店,高呼口号要求开战。
1月28日晚,日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给日海军特别陆战队下达命令,将军队开进日本警备军域外的闸北,进攻上海火车站,淞沪抗战爆发。当日深夜23时15分,日海军特别陆战队数十人,由北四川路出发,占领淞沪铁路天通庵车站。2月29日,日军在白川大将的部署下,再度总攻,在八字桥、天通庵等地展开激战。清晨5时许,敌人炮击八字桥、竹园墩一带守军阵地,每分钟发射炮弾二三十发。在炮弹掩护和数十架飞机助战下,敌人先后投入兵力数千人向守军阵地猛攻。守军六十师不断派出敢死队跃出战壕,白刃相接,迫使敌人全部向狄思威路,今溧阳路方向退却。八字桥形成拉锯战,守军三失三得,毙伤敌3000余人。敌联队长(团长)被击毙,守军官兵伤亡亦近千人。淞沪抗战后,日本人大量涌入,在狄思威路930弄(今海伦路西段)建造多幢日式房屋,以致此地被称为东洋街。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屯重兵于虹口。在北四川路底、天通庵路车站附近,构筑钢筋混凝土的陆战队司令部,一到战时便是一所要塞。虹口的不少房屋虽系日商建筑,然建造时均按照军事需要形成堡垒化,一旦开战攻守兼可。被日军强力控制的汇山码头附近地区,则为日军队登陆基地。吴淞口至外白渡桥,日本军舰、运输舰畅行无阻。8月13日,日军开始炮击。上午9时30分,日军沿北四川路、江湾路、军工路一带向我军攻击,其陆战队由天通庵路、横浜路跨越淞沪铁路冲至宝山路口,被我军击退;午后战斗延及八字桥、宝山路、北站全线。日军向持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我88师294旅攻击前进,战车欲强行通过八字桥,与我军发生激烈的争夺战。到晚上,八字桥争夺战呈现白热化;而敌舰巨炮向虬江码头、军工路、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一带射击。中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两次淞沪抗战,虹口嘉兴均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殊死交战战场的一部分,民居受到大规模破坏。据《虹口区志》记载:八一三事变时,天同路、东交通路、柘皋路和梧州路等地段五个街坊345幢平方米的民居遭日军炸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直接控制虹口地区,设立了七个海军保甲区,今嘉兴路街道南部隶属于第六保甲区。至此直到抗战胜利,这个区域就一直处于日本海军的控制下,境内日本人数量猛增,而中国人数量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