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桂(唐茂枝)是近代著名企业家唐廷枢的兄长,上海开埠的亲历者,15岁就担任英国驻沪领事馆翻译,为晚清上海重要的华人领袖。之前世人多知道他的别号唐茂枝,不知他的正式名讳是“唐廷桂”。
▲唐廷桂像
唐廷桂长期担任怡和洋行总买办,在繁忙的经营活动之余,出任格致书院董事、广肇公所首董,广泛从事公益活动。19世纪80年代,唐廷桂三次领衔抗议上海公家花园“华人不得入内”的不平等待遇,呈现强烈的华洋平权意识。晚年,他领导义赈活动,主持虹口元济善堂、广益善堂,使旅沪粤商与苏浙商人之间达成紧密的慈善合作,并将西方理念融入华人慈善事业。
上海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区是广东、福建人聚居地,也有很多苏浙人士定居于此。上海虹口元济善堂原由江苏丝商施善昌等人于1889年发起创办,为虹口一带百姓服务,最初购地5亩拟兴建自有堂址,因资金不足,建设延搁。1889年,有刘姓湖南人携妻女及弟,流落上海,到元济善堂就医。他向善堂同人哭诉,因谋生无路,回乡无资,欲出卖女儿。善堂同人告知唐廷桂,唐廷桂深为同情,立即出资资助其全家回乡,并安排由怡和洋行“元和”轮船免费搭运至武汉,并致送由武汉到湖南的路费。刘姓十分感激,特委托元济善堂代为登报鸣谢。这应该是唐廷桂与元济善堂结缘的起始。
约从1893年起,他与另一香山买办韦华国正式加入元济善堂,他本人出任首董,与苏浙商人施善昌、叶澄衷、经元善等在慈善事业上达成密切合作,打破地域、族群界限。为给善堂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改善形象,唐廷桂发起集资在北四川路兴建堂址,于1893年6月落成,地址在时北四川路812号(今四川北路塘沽路口),今不存。
唐廷桂充分利用他在商界与旅沪粤商中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劝募工作。仅在1893年6-12月,元济善堂由唐廷桂领衔在《字林沪报》即刊登谢启约20次,显示他积极的劝募策略收到成效。1894年初夏,天气开始炎热,病患增多,来善堂就医者络绎不绝,唐廷桂决定在原有6名医生之外,再增聘2名,以应社会急需。教养兼施为慈善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唐廷桂接办元济善堂后,立即筹款恢复义塾,对贫寒子弟施以教育。
1897年7月6日,唐廷桂在上海逝世。《字林西报》用很长的篇幅报道了这场隆重的葬礼,颂扬他在中国经济近代化方面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