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留言:自己和伴侣在一起总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脾气一上来就忍不住说狠话,搞到两个人关系紧张,甚至大吵、冷战,使得问题升级,为了改善家庭关系,她开始接触心理学,了解了情绪化沟通的危害,也学习了共情沟通的技巧,可问题并没有改善,一生气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最后这个网友问:“我都知道了要怎么改,可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大多数心理学爱好者都会如此,抱着改变自己,改善关系,才学习心理学的,可最后能真正改变的却少之又少,就像电影《后会无期》中的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乎上也有个热门话题:“阅读心理学书籍对普通人有意义吗,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究竟有哪些帮助呢?”今年上半年来,我深陷在与前任藕断丝连、反弹式关系中无法自拔,后面自己看了许多关于亲密关系、内在自我的书籍。发现自己其实是讨好型人格及焦虑依恋型人格。怎么说呢,虽然没一下子就改掉自己旧有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但是“觉察”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能力!你会在每当你又开始“作”的时候、当你又开始“丧”的时候,觉察到这一切,你会懂得这些行为背后的原理,从而让自己能更快地恢复成“理智脑”。所以,我觉得,有机会多学学心理学,多认识内在的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很大很大。首先学习本身是有意义的,在众多心理学的爱好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刚开始是希望借助心理学来:“助己”“助家人”,了解自己和家人,获得人生启发,帮助自己和家人看到自身的认知、行为模式,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背后的原因,甚至想学一些减压,疏解情绪的方法,从而提升自我接纳的程度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例如有的人,开始通过阅读,或者网络学习心理学知识,发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并学习完成了“讨好型人格的自救”;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开始放弃自己是弱势的地位,体会自己的真实想法,勇于表达自我。不懂得拒绝——了解了自己对拒绝的恐惧,开始尝试拒绝他人,不再委屈自己,不再有求必应。对他人的情绪过分敏感——在关系中不再迎合他人,关注了自我的情绪,自我的声音,了解了自己的需求。通过学习,自我观察,也通过身边人对自己的反馈,经过对自己的分析、诊断,潜意识的了解之后,以及对自己的领悟,开始发现自己变得不太一样了,而这个改变正是朝着自己想成为的自己更近了一步,这个学习就是能够“助己”。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听心理学的课也可能会起到一些副作用,或者说是误入歧途。比如说我们可能会对号入座,根据书上学到的知识我们给自己贴上一些不恰当的标签,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进一步的焦虑当中。比如:我又是抑郁症,又是焦虑症,我还有人格障碍,这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暗示,会让自己更加混乱。再比如:回到家,看到丈夫听取他母亲的意见,“你就是没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你是妈宝男”,偶尔听到孩子说一些消极的话,就会紧张孩子“抑郁了”。“孩子的问题都是因为你这个爸爸太自以为是”“我的问题都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造成的”等等。另外,心理学读物和心理学的讲座是普世的知识的传播,书中的知识和我们自己的内心问题不见得有对应关系。我们的思维是有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会倾向于去吸收已经相信的东西,所以最怕的是,你在不同的书上收集了不系统的,或者零零碎碎的诊断、理论和金句,然后就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人去对号入座,去验证你看到的东西,甚至会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苛责自己,进行过度的反思,或者身边的人做不到就苛责对方,责备对方跟不上自己的进步,这样的话就起了反作用,背离了我们看心理自助类书籍的初衷,所以如果是一般性问题,心理自助书,的确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帮助你来做一些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但这是有一个度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已经给你造成了长时间的痛苦,严重的影响了你的人际关系,看了书也没办法改善,甚至更糟糕了,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或者医生或者咨询师。而有时候读书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你也舒服,人际关系也舒服,当然要读书,而且要多读多学习,让学到的知识帮助你去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从而让我们更能适应现实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用它去指责父母和伴侣,或者更多的自责。这就好比,我们自己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小毛病,平时也会自我保健,运动、按摩、食疗,但是这些自我保健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医学检查、康复或者做手术。阅读心理书籍就像是平时的自我保健,做心理咨询就像是专业的医学检查、康复。1.心理咨询所交流的内容都是针对我们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展开的。咨询师会和来访者确定具体的咨询目标,并沿着这一目标不断深入。咨询会涉及到这个人的过去(是如何走到现在的),会聚焦于Ta的现在(当下的主要问题),也会关注到Ta的未来(接下来怎么办)。2.自学心理学对心理疾病、身心障碍、精神疾病等,精神痛苦持续一年以上,自助读书学习是做不到疗愈作用的。更应该尽早寻求医生和咨询师的帮助,进行系统化的治疗。3.心理咨询对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往往是基于结构化的干预,而不是“聊聊天,疏导疏导”“或者是醍醐灌顶,或者像点穴、一点就什么都通了。点到就好了。”心理学真的没有这么神奇,也不是点穴式就能起效的。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的环境(心理咨询的设置),专业的人员(咨询师),并且需要时间(心理咨询的过程),有时还需要考虑咨访关系的匹配度。心理治疗就是在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共同创造了一个安全、接纳、尊重、平等对话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来访者的情绪和思想与治疗师的情绪和思想在不断地进行对话,互相影响和改变。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深度连接,有利于改善来访者的情绪调节能力,增强来访者人际交往中的灵活性,帮助来访者深度重塑自己的人格。
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 项目编号:JKKPZX-2023-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