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开展以来,虹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立足辖区特点,聚焦老旧小区关键症结,坚持因地制宜、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化解民生热点难题。 去年以来,针对老旧小区公区面积小、充电设施不足、集中停放存在危险等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大力优化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布局,将智能充电柜安装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开展停车棚顶棚材料防火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10个充电柜安装、92个车棚耐火材料改造,覆盖104个小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以来,全区充电柜共计使用超25000次,老旧小区的充电需求得到缓解,居民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的现象显著下降。 日前,广中路街道广灵一村一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柜充电仓内电池发生燃烧,充电柜内置的热气熔胶自动灭火装置检测到明火高温后及时启动,成功将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避免损失扩大。(阅读原文) 虹口区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强化入户充电技防干预措施。在老旧小区和公共性租赁住房试点部署电力感知平台,安装“电力脉象”设备,通过电力脉象+智能算法,精准“嗅探”违规入户充电行为,实现智能发现、在线派单、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流程,有效遏制因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 在新市南路1207号快递小哥公租房,前期优先试点安装的21套“电力脉象”设备已发挥作用,正式投用以来系统智能识别的13起入户充电预警均100%核查属实并第一时间劝止。下一步,“电力脉象”设备将在全区范围的老旧小区、公共性租赁住房以及其他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全面推广应用,最大限度通过技防干预措施,严格杜绝入户充电带来的极大风险。 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基层矛盾,充分发挥居民区“三委联办”平台自治作用,以及“三所联动”矛盾调解平台法治保障作用。针对老旧小区内部“僵尸车”长期无人管理、侵占居民停车资源的问题,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全面梳理相关法律依据,由社区民警、居委法律顾问以及调解员共同开展普法教育,确保矛盾处理结果既有说服力、又能通达人心,推动“僵尸车”顺利清除,给老旧小区“瘦身减负”。 目前,中虹、汶二、秀苑等前期试点小区已全面完成“僵尸车”清理工作,全区剩余78个重点小区3300余辆“僵尸车”正在有序清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