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英国哲学家罗素受北京大学的邀请,前往中国讲学。当时的中国,尚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国家积贫积弱,西方各种思潮渗透进来,使中国知识阶层普遍感到焦虑,希望借助西方的文化和技术来改造社会的呼声很高。而罗素的到来,虽然很受人们期待,但通过一系列演讲和访谈,也引起不少争议。
1920年10月12日,罗素在北外滩登陆后,和爱因斯坦夫妇、萧伯纳、卓别林一样,下榻于位于虹口的礼查饭店(今中国证卷博物馆);13日在南京路大东旅馆七团体的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14日在中国公学以《社会改造原理》为题发表演讲;15日接受《申报》专访;16日应邀以《教育之效用》为题演讲。之后罗素去杭州三日,20日返回上海,晚上受江苏省教育会宴请,于席间再次发表演讲,当晚坐火车去南京,后至长沙、北京等地。虽然他在上海总共待了不到六天时间,但他的中国之行,却长达一年之久。那么,罗素的一系列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呢?罗素认为,中国文化必然要和西方发生碰撞,但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不能丢弃最宝贵的传统价值。他一度呼吁中国人要“保存国粹”,不要步欧洲的后尘,以至有中国学者,把他称作那个时代的“新孔子”。不难想象,在当时思潮激荡、很多人抱着用夷变夏、欲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变革呼声下,罗素的论调,纵能逻辑自洽,却和这些声音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当然笃信罗素学说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梁启超、徐志摩等,但他引爆的各种异议和争论也甚嚣尘上,周作人就写了一篇《罗素与国粹》的文章表示质疑。罗素在华讲学后期,主客方都有些尴尬,面对一些非议,罗素不得不多次在文章中申辩自己的立场。今虹口北外滩一带,早在19世纪中叶,即为重要的货运、客运集散地。20世纪初,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青年俊杰从这里登船赴法留学;而很多国际名人,如英国爱丁堡公爵、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泰戈尔、卓别林、爱因斯坦夫妇等,也不远万里,纷纷跨越大洋,从北外滩登陆来到中国。古人云,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只要稍作回眸,便不难发现一百年前,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探路者罗素的脚下,似乎留下了更为鲜明、更值得回味的印记,甚至可以说,他的不少观点,时至今日,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