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我和老伴在北外滩滨江休闲散步,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高楼大厦,水岸交融,流连忘返。在滨江大道右侧一排碧绿的芦苇尤其引人注目,我们随着人群前去观看。江风习习,芦苇摆动,时而向我们点头招手,时而面向江面俯身摇曳,眼前满是大自然的生机活力和北外滩的绚丽风光。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穿梭千年的汨罗江,两千多年来,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了纪念投江殉国的屈原,人们总是包粽子、吃粽子。
说起包粽子,通常好像是妇女们的事。现在城市里年轻女士一般都不会,因为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粽子,何必要自己动手。年纪大一些的女士可能会说,自己包的粽子卫生、正宗、好吃。我觉得很有道理,退休了,包包粽子是乐趣,自己筹备的粽叶、粽料,肯定正宗和卫生,味道也可以随心所欲。
说起包粽子,我有一点经历。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孩子什么都学。我的一位伯母特别能干,不仅农活干得好,包粽子也属内行。她包粽子时我经常在旁边看,空手学她的动作。粽子有许多形状,有宝塔形、腰子形、三角形等,包法有点不一样。伯母包的是三角形粽,我就学三角形粽。她教我两手拿好三片粽叶,按顺序排列,略有交叉,前后抹平,撅成喇叭形,然后用调羹将泡后沥干的糯米和配料加入喇叭孔内,左手托住三角锥部,右手用粽叶将喇叭口盖住,用拇指、食指加中指配合,将喇叭口捻成三角形状,盖实封口,收叶打弯。最后,再用一片粽叶将三个角的边缘封住,用左手将棕线围三角腰部绕两圈,扎紧打结,稍加整形,这样粽子就包成了。说说容易,真包好不容易。为了不浪费粮食,不给伯母添乱,我平时边看边琢磨,在外面先用泥土当粽料,反复学包,基本掌握后,再请伯母当场指教。经过几次试包,我被伯母啧啧称赞。我连续包了十几只,越包越顺手,每只粽子形整、紧固、牢靠、不漏米。从此我算会包粽子了,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的人都知道我会包粽子。
于是,每到端午节,放学回家或是星期天,我忙得不亦乐乎,左邻右舍都喊我帮忙包粽子,我越包越熟练,越包越得意。
一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年轻时包粽子的劲儿,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今年,又到包粽子的时候了,这几天看到老伴在包粽子忙碌着,我与老伴一起动手,亲手包上二十多个熟悉的三角粽子。老伴说:“你包的三角粽还是那么好看,那么结实,那么得心应手。”我说:“小时候学的东西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