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创新工作室
是由劳模领衔
员工参与
产学研相结合
带动员工共同进步成长
创新创效的工作阵地
“很多青年律师觉得在执业初期,公益做得多了,业务肯定受影响,我觉得恰恰相反。”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的陆艳,自始至终都热衷于公益事业,她认为公益可以创新法律服务、赋能基层治理。
2008年,在时任天一律师事务所团支部书记陆艳的倡导下,发起成立了天一青年法律宣讲团。多年来,这支宣讲团深入社区、机关、企业、学校,举办了各类义务法律宣讲活动,陆艳针对不同宣讲受众开设了《生活中的法律》《民商事纠纷调解》《社区工作法律基础》等课程,受到了受众的点赞和好评。2018年,该宣讲团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陆艳拥有法学和社会学双硕士交叉学科背景,做好律师本职工作之余,她也非常关注因旧区改造引发的法律纠纷。2021年4月,虹口区在全市首创的旧改基地移动党群服务站成立,在此之前,陆艳在其领导的建议下,设立一个法律服务工作室。于是,几天后“陆艳律师法律服务工作室”揭牌了。当时,陆艳发动事务所10名党员律师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团队,每周二义务接待市民。让陆艳印象最深刻的是,工作室对外公布的接待时间是上午9点,但每周慕名而来的市民从7点多就开始排队,这也使得工作室到现场的时间越来越提前。“小陆律师,我们相信你,你帮我们家分析分析,你说怎么分,我们都听你的。”很多前来咨询的旧改居民都会对陆艳说这些话,这份信任让陆艳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她认为“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也是在2021年,陆艳接过老劳模张善美律师的接力棒,正式成立陆艳劳模创新工作室,针对职工维权、人力资源等问题提供法律服务,探索“党建引领、公益赋能”的法律创新服务之路。“法律不是一纸冷冰冰的判决书,法不容情,法也不外乎人情。我们要以法为基础,以情为依托,法在理中走,情在调中留。”陆艳常对团队这样说。
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汪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2021年获批虹口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团队成员13人。工作室领衔人汪作为将团队分成专业防治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科普创新团队、人文关怀团队。
早在2004年,在汪作为的带领下,区精卫中心就面向本区全人群开展抑郁障碍流调、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专业防治研究。这几年,汪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加大对孕产妇、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关注,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场所等重要场所开展抑郁障碍筛查及干预等服务。
近五年来,汪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科研创新上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收获专利方面的科研成果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开展国家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项,市级合作项目5项。其中,在“基于移动医疗平台的抑郁障碍综合防治模式研发与应用”这项国家级攻坚项目中,开发出“筛查、诊断、治疗、随访”于一体的线上系统,并在医疗机构和社区管理中得到应用,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自主监测”“自主管理”。
“多彩心理疗法助力孤独症儿童成长”“减肥不当,抑郁不请自来”......每个月,在区精卫中心的公众号上,读者都能看到“心有彩虹”的心理健康科普内容。这是汪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普创新团队的实践创新成果。
汪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文关怀团队,打造了“同心圆”康复服务品牌,该品牌下设面向抑郁症患者的“抑”起走俱乐部、面向社区康复人群的职业康复俱乐部、面向照护者的家属互助俱乐部。通过资源整合形式,加强与民政、残联、政法、公安等部门的积极合作,对这些重点人群开展集科普宣传、人际交往、兴趣培养、职业康复、社区融入等人文服务,帮助这些人群早日融入社会。
工作室领衔人汪作为表示,未来工作室将赓续劳模精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抑郁障碍识别与诊治能力的同时,促进社会大众抑郁障碍防治核心知识和心理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