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一次相对独立的战役,也是战略追击中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自1949年5月12日发起,至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历时16天。
5月25日晨8时,苏州河以南地区已全部获得解放,部队开始向苏州河北岸守敌发起攻击。当战斗激烈进行时,住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的美侨玛格丽特·汉普森正在给她的丈夫、美联社记者弗雷德打电话。玛格丽特身处国民党残敌作最后挣扎的第一线,从她房间的窗口清楚可见国民党军在附近几幢高楼屋顶上开枪射击,而她丈夫供职的美联社办事处所在的原法租界则已“解放”。玛格丽特将她亲眼目睹的战况一桩一桩告诉她丈夫,她丈夫将她的话一句一句向他的同事重复。该同事有一根通香港的明线。90秒钟内,美联社的电讯稿“百老汇大厦之战”已经在发给各报社的纸带上了。
英国记者诺艾尔·巴柏事后采访到一个事实,他写道:“困在百老汇大厦的外国人生怕共产党炮轰大厦进行反击。有一个代表团试图说服国军投降。起先没有成功,但当这批蒋的部队得知共军已过了苏州河沿河而上,对他们进行侧翼包围后,同意扯起白旗,但提出条件:要外国人请一百多士兵在大厦吃一顿上等的酒席。百老汇大厦有最好的厨师,士兵坐下来吃了豪华的一餐。餐毕,离开大厦时,军官发给每个士兵一只红臂章戴上。”
几乎与此同时,美联社记者弗雷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抢先向全世界发布了百老汇大厦最后停火的消息:“两天后,被困在内的200名左右外侨才走出这幢20层高的‘避难所’。地方报纸称他们是‘全上海最后一批解放的人’。国民党军官曾封锁了他们逃出大楼的路线要道,使他们沦为‘准人质’。他们已连续两夜未能入眠,异常惊恐。他们害怕到处飞的流弹。著名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社社长密勒氏当时被困在河滨大楼内,他曾多次力劝负隅顽抗的大楼残军放下武器,这也多少产生点效果。”
5月27日早晨,解放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苏州河北岸。
▲解放军迅速向苏州河北岸挺进(照片由作者提供)
5月28日,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创刊号第六版刊登了署名黎明、望阳的题为“苏州河北的解放”的报道,从一个视角回顾了解放军挺进苏州河北岸的战斗:
“二十六日起,解放军向苏州河北的残敌发起猛烈攻击,解放军某部自西路沿苏州河南岸以五个箭头向苏州河北挺进。
五连(潍县团)杨副连长带领着十几个战士向据守在福新面粉厂第七厂的敌人挺进……炸毁了院内敌人的工事,迫使敌交警十一总队二大队全部,一、三大队各一部共计千余人,从八层楼的最下层到最上层到处喊出‘投降’‘求饶’的声音。
东路肃清了固守在四川路青年会楼上的敌军,扫清了河岸地堡后,自乍浦路桥、天后宫桥、老垃圾桥渡过苏州河,迅速向北向东进展,在我强大军事压力下,国民党匪军整师整团的纷纷向解放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