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李白烈士故居里,还蕴藏着这么一段与科学相关的故事,这样通过微视频的科普方式新颖又独特,我们很有感触。”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四川北路街道科技节启动仪式上,不少市民对播放的一个科普微视频《李白与收报机》印象深刻。 作为系列首期,《李白与收报机》科普微视频首先亮相,向大众揭秘李白在住处没被敌人搜到收报机其中隐藏的科技手段。 1942年9月,正在发报的李白被捕,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李白始终坚称自己的电台是部商业电台,敌人在他的住处也只搜到发报机,没搜到收报机,符合商业电台的特征。 敌人之所以在李白住处没搜到收报机的原因是和李白的机务老师涂作潮发明的一项技术有关。李白初学电台学的是报务,到上海从事秘密电台工作后,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向从事电台机务工作的涂作潮学习机务。收音机和收报机具有接收信号的共同点,不同的是收报机能够接受等幅波而收音机不能,这是因为收报机里有个差频震荡器而收音机里没有。 当时涂作潮发明了一个技术,用一根比普通香烟稍长一些的细电线,把收音机里两个部件连接起来,再经过调试,就能临时起到收报机的作用。李白被捕前就把收音机里的那根细电线拿掉了,因此日本人在李白住处只收到一台普通的收音机,相信了李白商业电台的说法。 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全程参与了《当科学遇到文化》三则视频的点位选择、素材搜集、细节考证和讲解拍摄等多个环节,感触良多。首次面对科技元素和红色文化相结合这个“选题”时,张家禾没有采用惯常的角度去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比如,在讲解陈延年和精武摄学部的故事时,张家禾避开讲解大众耳熟能详的精武武术,只截取了与陈延年相关的摄学部的片段,解锁了另一种新视角,让科普知识变得更有趣。 在素材选用上,历史学出身的张家禾也始终抱着严谨的态度,拍摄期间,曾为了一个词多方求证、反复推敲。“学历史有一句话叫孤证不立,只有一个来源的证据我们一般不用,必须要从其他渠道去证实。”张家禾还向记者提起,自己曾经在参与拍摄天通庵车站的过程中,为了搞清中国铁路的真实情况,还专程去了一趟铁路博物馆参观,有了新的发现,对一些不正确的地方及时进行了纠正,让历史故事以更接近真相的方式呈现。 《当科学遇到文化》 系列微视频是四川北路街道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推进全民科普的举措之一。“街道辖区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希望通过将文韵川北和科学普及有机融合,挖掘文化名人和革命烈士背后的科学故事方式,在更好地传播本土红色文化的同时,在社区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街道社区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手段,扩大科普知识传播力度、影响力,同时考虑将微视频与体验活动相结合,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使红色文化和科普宣传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