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第十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讲坛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举行,邀请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等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视野下的孤独症儿童关护主题开展交流。 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杜亚松教授围绕《从40年的历史看ASD康复》作主旨演讲。 对于ASD患儿的康复模式,杜亚松提出了CIPI康复理念,包括: ①综合性干预: 方法综合:将不同的康复方法整合在一起。 人员综合:将专业的人员、患儿家长、特殊教育老师和康复医师资源集中一起,优势互补。 全生命周期:康复贯穿个体发展的全过程,不同年龄段采用的康复手段不同。 ②深度康复: 不仅以症状干预为基础,更以功能恢复为导向,让孩子有尊严地走上社会。 ③父母共参与: 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综合康复,家庭成员、康复师、学校老师、康复医师组成了完整的团队。家长可以作为康复师助手的角色,在专业康复机构干预基础上,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弥补康复专业人员的不足。 杜亚松表示,ASD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个医学问题,既要理解“星星的孩子”的特殊性,也要将重点放在对孩子的诊断和医学干预上,给患者带来实质意义上的帮助。 区彩虹笔儿童康健发展中心带来的学员作品 随后,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科长高未作《孤独症儿童的早期筛查》主题发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的方法和指标。她表示,早发现、早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成长至关重要。 论坛在线下和线上同步进行 此外,来自市社科院、市体育学院、第四人民医院等单位的6位专家结合各自领域的工作实际,从“孤独症儿童的医疗康复策略”“亲职身份与家庭生活的调适”“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的探索”多角度作交流发言。 讲坛开始前,区妇联向6位孤独症儿童家长代表赠送了“爱星礼包”。 作为区第二十六届家庭教育宣传周暨第二十一届家庭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本届讲坛由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指导,由市妇联、市社科院社会学科研究所、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区妇联、北外滩街道和新东方上海学校联合主办,由区残联、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1925书局等联合协办。
区妇联、区民政、教育、卫健委等部门,以及区内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将加强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友好”项目,共同构建为孤独症儿童和家庭服务的多元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