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虹口足球场(原虹口体育场)的大门外,往北穿过大连西路是西体育会路,其近邻虹口游泳池门前为东体育会路。要真实地了解这两条路名的由来,得了解一段历史故事。
过去,江湾镇属上海的近邻,1928年才划归上海市。作为一个江南水乡,江湾镇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与泥路。1909年,清末资本家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在江湾镇建了一个体育场,即“江湾跑马厅”。为了吸引更多上海市中心的中外人士来此活动,在建筑江湾跑马厅的同时,又辟筑了三条马路:从“跑马厅”大门往西开辟了一条叫“体育会路”的马路,可直通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今车站西路123号)。这条“体育会路”在1929年改名为“纪念路”,一直使用至今。
当年,江湾镇民众为纪念已逝世的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自发募款,在今江湾镇车站西路与车站南路交界处、成立于1927年的劳动大学门口,树起了一座“孙总理奉安纪念碑”,同时把面对纪念碑的这条体育会路改名为纪念路。可惜的是,这座纪念碑与劳动大学一样都被毁于“一· 二八”的炮火中。这条“纪念路”还保存至今。
另外两条就是从“江湾跑马厅”大门辟筑到市中心方向的“东体育会路”与“西体育会路”。之后,西体育会路从大柏树(原名“大八寺”)往北的路段改称“中山北路”,抗战胜利后才改为今名“逸仙路”。从大柏树到“开林油漆厂”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边门处,划入“中山北路”段,以后又改称为“中山北一路”。“东体育会路”的路名至今未改,路段也从大柏树到今虹口游泳池未改变,只是路况不断改善,不仅路面更宽了,而且从泥路变为煤渣路(煤屑路),再到今天的柏油马路。
“江湾跑马厅”在“一· 二八”淞沪抗战中遭受一定损失,被迫暂停营业。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再次遭到炮火轰击,建筑大多被毁坏。不久,江湾地区沦陷,“跑马厅”也成了日军养马场。抗战胜利后,这里沦为荒地,部分土地又变成农田,由政府出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合作化前,我家就在北浦桥(今仁德路桥)东南的吉浦河边上租有一块农田耕种。解放以后,今逸仙路东、纪念路北的“三湘世纪”住宅区曾作棉花仓库,由军人守卫。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之后,“江湾跑马厅”一带迁入不少工厂,如上海建筑机械厂、上海自行车厂、上海铸锻厂、上海手表三厂等及它们附设的技工学校。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江湾机械厂及技工学校,还设在当年“江湾跑马厅”的司令台看台里。
至今有关“江湾跑马厅”本身的遗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遗址。“江湾跑马厅”几个字只存在于老江湾们的记忆中,沪上第一座国人创办的跑马厅成为了历史。
▲江湾跑马厅旧址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