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中报童的原型是谁吗?你知道“三八妇女节”也有专属的主题歌曲吗?你听过由外国人保罗·罗伯逊用中英文双语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吗?
3月9日,“时代强音——左翼“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主题展”暨首期“红色瑰宝”藏品品鉴会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数字展厅启动。观众可通过展览和讲座,了解更多左翼音乐相关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现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们表演了开场舞台剧《少年中国说》。大学生们以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表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响应时代号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上海蔚蔚舞蹈团的小朋友们则带来了少儿舞蹈《渔光曲》。电影《渔光曲》于20世纪30年代首映,是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凄婉动人的主题曲也成为了久经不息、广为传唱的经典。孩子们以优美的舞姿深情真挚地诠释了电影和音乐的深刻内涵,反映帝国主义和封建资本下民众生活的苦难。
1934年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萧声(萧之亮)、聂耳、吕骥、安娥、任光、张曙、孙师毅、王芝泉(王为一)、陈梦庚等。音乐小组的音乐家们以左联纲领为指导,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发起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包括《渔光曲》《毕业歌》《开路先锋歌》《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无产阶级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音乐作品,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并传唱至今。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的左翼音乐家们以音乐艺术为武器,唤起大众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国热情,开拓探索出一条大众化、民族化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道路,对中国音乐发展和新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强音——左翼“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图文展”设于中共四大纪念馆一楼数字展厅。展览以《“音乐小组”与左翼音乐运动》一书为参考,分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左翼音乐小组成立”“左翼音乐运动的蓬勃发展”“左翼音乐家”四个部分,以丰富的图片史料集中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发展历程,突出了中国左翼音乐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之路提供思考和借鉴。
除了浏览图文并茂的数字展陈,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电子展版上的二维码,收听《毕业歌》《抗敌歌》《开路先锋歌》《新编九一八小调》《打回老家去》等一批经典左翼歌曲,且大部分系早期版本。现场还特别摆放了仿制的古董唱机以还原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场景,给观众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时代强音——左翼音乐相关收藏品实物展”与图文展同步推出,展品由收藏家杨涌提供。展览以27张黑胶唱片、8张报纸等共44件实物生动展现了左翼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抗战音乐对左翼音乐的继承和转化,突出了早期左翼音乐与电影的密切联系,纪念知名左翼音乐家为中国音乐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展览展出了《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大路》《新女性》《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马路天使》八部电影及其主题曲、插曲,也涵盖了聂耳、任光、吕骥、麦新、孙慎、冼星海、贺绿汀等左翼音乐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体现左翼音乐为普罗大众发声,探索出一条大众化、民族化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道路,为抗战救国凝聚力量,左翼歌曲直接促使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对民族解放运动和中国音乐的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本次展出的黑胶唱片中不乏目前存世不多、较为少见的抗战歌曲及版本,比如《游击队歌》等,有较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负责人表示,值此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之际,举办左翼音乐相关展览,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左翼音乐家不朽的艺术贡献,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引导未来中国音乐产生更多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共振的杰出作品,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传承红色文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