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港是黄浦江浦西的支流,“虹口”即得名于此。这条不长的虹口港上有不少桥,由南向北依次有外虹桥(大名路桥)、中虹桥(长治路桥)、里虹桥(汉阳路桥)、电灯桥(余杭路桥)、四卡子桥(海宁路桥)、哈尔滨路桥、嘉兴路桥等。我出生和长期居住在“电灯桥”的东堍,离我家不远的“里虹桥”东堍的西安路有一条小弄堂,这条弄堂可以通到虹口港边,除了弄口有几间稍像样的建于清末民初的街面房子,里面全部是棚户。我们把这条弄堂叫做“shi-zi弄”,没有正式的名字,当地人也不知道这个“shi-zi”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写,人们根据发音写作“狮子弄”,因为在附近的东余杭路的高阳路与丹徒路之间有一条弄堂,也是棚户区,大家叫做“坦克弄”,有的人说,这条弄堂质量很差,弄内全部是碎石和泥土铺的“弹街路”,而上海话中“弹街”与“坦克”的读音十分接近,讹为“坦克弄”;也有人认为,这里是当地著名的棚户区,马路上稍有风吹草动,弄内的人一定会集群出击,犹如坦克大战,于是被叫做“坦克弄”。“狮子弄”也是棚户区,原本我一直以为,这里的人凶猛如狮子,才被叫做“狮子弄”,实际上是错的。
▲1884年地图,“老船澳”在虹口港东侧的黄浦江边
上海开埠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外轮码头和船舶修造厂几乎全部集中在虹口港附近的黄浦江西岸,第一个船 舶 修 造 厂 ,即 所 谓 的“老船澳”(又作“老船坞”,可能是广东话把“坞”念如“澳”,遂被讹为“老船澳”)就设在虹口港东侧的黄浦江边,后来这里成为上 海 资 格 最 老 的 船 舶 修 造 厂——耶松船厂。1853 年(咸丰三年)旅沪的广东帮红帮木匠在虹口“老船澳”成立了“红帮木业公所”,几年后又在虹口港的“里虹口”建造了供奉木匠行业神、祖师爷鲁班的“鲁班阁”。“狮子弄”之名就出在这位鲁班身上。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姓公输,名班,或般,是一位能工巧匠,发明了许多东西,受到人们的尊敬,行业视其为行业神、祖师爷。古代,“子”常被用于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鲁班也被人们尊称为“公输子”,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鲁班庙,有的叫做“公输子庙”,有的叫做“公输庙”,也有的叫做“输子庙”,而上海方言中“输子”与“狮子”的读音几乎完全一样,音近“shi-zi”,显然,虹口港边上的“狮子弄”就是从那个广东帮木匠的“输子庙”而来的。
从 19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世界海上航运的木帆船逐渐被火轮船取代,木匠在船舶修造中的作用和地位下降,那些广东帮红帮木匠大部分改行,“输子庙”也逐渐失去了凝聚力而日益衰落。
▲1947年地图,虹口梧州路的鲁班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