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在全球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一起“人工智能生成图”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这也是我国首例涉及“AI文生图”著作权案件。
我国首例涉“AI文生图”著作权案
法官判定:AI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李先生用AI绘画软件制作了一张图片,起名叫“春风送来了温柔”,随后将图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并注明“AI绘画”等标签。之后,刘女士将这张图片用作自己的诗文配图在网上发布,图上没有署名水印。
李先生认为,刘女士直接使用自己的成果,侵犯了他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未经许可,把这张图片作为配图并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中,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去除水印的行为,则侵害了原告的署名权。
法官表示,虽然软件愈发智能,人的智力投入有所减少,但并不妨碍继续使用著作权法来保护创作与传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图片时,如果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警方破获多起利用AI技术
日前,浙江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AI技术制作虚假视频、编造网络谣言的非法牟利案。某团伙利用AI合成技术自动生成虚假视频,通过平台返利的形式,非法获利4万多元。截至案发,该团伙已经编造虚假视频近2万个,其中20个造成了恶劣影响。
AI自己的答案是——
那么,关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和相关法律责任等问题,AI自己又是什么看法?记者找来目前市面上关注度较高的几个AI大模型,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人机采访”。
AI大模型1:如果这些内容被用于违法,使用这些内容的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AI大模型2:人工智能模型无法产生自己的意识,使用其所提供信息的个人或实体,需要对行为来负责。
AI大模型3:如果这些内容违法,发布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问:你认为你生成的内容算原创吗?
AI大模型1: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内容并不具有版权。 AI大模型2:生成的内容,版权归属于公司。
AI大模型3:主要取决于使用方式。作为AI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用户;作为一种创作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大模型。
专家:AI技术风险尚未完全暴露
应用前景难以估量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人工智能版权存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研发过程中,涉及使用拥有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算法模型训练,是否构成侵权?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到底有没有版权?如果有,归属谁?
专家表示,并非所有的人工智能生成作品都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应该遵循我国现行著作权相关法律规则,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进行客观判断。
除了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等问题,眼下还有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诈骗,尤其是利用“AI换脸”来冒充熟人诈骗。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风险没有完全暴露,应用前景难以估量。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在司法层面已经有一些新的探索,将人工智能立法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会有关于人工智能本身的主体责任、合规义务等一系列重要元素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