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也许会稀释乡愁,却无法磨灭味蕾的记忆。无论是资深食客还是普通百姓,但凡上了点岁数的上海人,对乍浦路美食街上曾经的并肩接踵、车水马龙一定都记忆犹新。日暮降临,华灯初上,鳞次栉比的广告牌便竞相亮了起来。庞大而华丽的广告牌争奇斗艳,一个个从屋檐下探出头来,直至马路中央,远远望去,恍如悬浮于夜空中一片绚烂的灯海。车如流水人头簇,珍馐美酒相映红。从一条并不知名的普通小马路,到“上海第一美食街”的繁华盛景,乍浦路美食街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名叫丁宝根的年轻人,随着知青返城的大潮,风尘仆仆从插队落户的内蒙古回到了家乡上海。家是回了,但生计问题随之而至,工作难找啊!这么多的知青返城,就算政府再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一下子也安排不过来呀。怎么办?吃饭要紧!眼看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人开始做起了生意,丁宝根也动了心。也许是天遂人愿吧,恰在这时他家的住房动迁,分到了一套崭新的工房,咬咬牙,他将这套新工房调换到了乍浦路上的一间门面房。一无经验、二无资金的他翻箱倒柜,东拼西凑了600元钱,开起了一家点心店,卖馄饨和面。凡事开头难,没钱置办像样的桌椅碗筷,就在服务上下功夫,要硬要烂要咸要淡顾客随意,各式调味品食客任意取。慢慢地,附近一些吃腻了食堂饭菜的职工为了换换口味,中午就到丁宝根的店里来就餐了。随着生意逐渐兴隆,手里有了一些资金的积累,尝到了甜头的丁宝根果断决定扩大门面,开设饭店。

▲1995年9月,乍浦路美食街牌楼剪彩仪式(虹口区档案馆藏)
丁宝根拿到了虹口区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编号是001号!有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执照,他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1984年,乍浦路上第一家私营餐厅“丁香饭店”在阵阵爆竹声中隆重开张。再后来,丁香饭店越做越大,一直扩展到拥有三开间15个楼面,同时能容纳300余人就餐,总面积达600平方米左右。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丁香饭店,没有后来的乍浦路美食街,这话说得没错吧?

▲夜晚的乍浦路美食街霓虹闪烁(虹口区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