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考试院介绍,1月6日,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简称“春考”)语文、数学科目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详见↓
语文
学科专家一致认为,2024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育人功能,落实课标理念,注重综合考查,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卷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默写《论语》《荀子》中的名句,古诗《秋夜宴王郎中宅得露中菊》、文言文《陈东庄先生传》《崇俭素》《俭说》等阅读材料中所传达的自律自省、执着坚忍、耿介刚直的品质以及中华民族勤俭克己、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美德,无不引导考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民族精神气质,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试卷同样反映时代风貌。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材料讨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引领考生关注、思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剖析、评价常见的文化现象,提升媒介素养。文学类现代文《十八月潭》情理兼备,引导考生领略自然之美,感受古老恒久的自然之力,体悟不同形态的生命伟力,获得审美的陶冶与思想的启迪。
作文题目紧扣“创新”这一时代话题,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知识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时代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入探究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激发考生的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落实课标,注重综合考查
试卷以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命题依据,以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为载体,综合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考试材料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创设复杂灵活的情境,拓展了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如构建贴近真实生活的新闻阅读情境,结合节选语段,要求考生判断报纸版面名称与文章标题的契合度,综合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组合网络讨论区发言内容及相关的专业资料,创设考生融入网友讨论进而主动查找资料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让考生充分展现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借助古人评论,引导考生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对诗歌进行分析;选择两则从不同角度谈“俭”的文言文材料,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俭”的丰富内涵,体会论述的现实针对性,启发考生感受作者运用多种方法阐释说理的效果,增强造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试题的设置强调综合性和探究性。积累运用部分的试题落实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多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社科类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则关联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当代文化参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多个任务群,其中要求考生拟一则跟帖,针对网络讨论区中“这部动画片算不算纪录片”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考生作答时应根据特定情境,综合多个文本信息,读写结合,学用兼具。试卷还为考生创设了开放的自主探究空间,如考生可以从作者赏景时的情态、文章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思考,在使用不同标点的两个句子中作出选择并阐释理由。
三、稳中求进,积极引导教学
试卷整体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基本保持稳定,试题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人才的科学选拔。
试卷与教材衔接紧密,引导教学立足课堂、重视教材。文学类现代文《十八月潭》呼应教材中“自然情怀”的单元人文主题,写作题呼应教材中“探索与创新”的单元人文主题;古诗《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的鉴赏引导考生透过诗人精心组织的语言,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延伸了教材中的学习要求。
试卷着力引导教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协同发展。如引导考生从作者先后运用的不同比喻入手,具体分析文章论述层次的推进,在考查思维逻辑性的同时,也考查了对形象的感受力;又如引导考生对作者描摹景物的精妙之处加以赏析,借助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展开联想和想象,体悟形象与情感之美。
试卷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让考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写作题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里,创新是一道时代必答题。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旨在积极培育未来,增强发展新动能。试题以知识的综合引出关于创新的思考,一方面重在鼓励考生建立起牢固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积极促发考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引导考生从自身的学习历程与成长经验出发,主动思考知识学习与自身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进一步深入感知时代的真正需求,在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涯新阶段聚焦专业本领,在融会贯通的知识学习与综合运用中,真正做到能发展、有突破、真创新。
从党中央确立的强国建设战略中可以看到,创新,尤其是真正的、自主的创新,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理解创新,思考何谓真正的创新,正是写作题目在字面义下的实质追问。短短十二个字,通过集中而明确的设问式表述,紧扣“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引导考生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关心现实,叩问时代,直面真实的现象与问题,对创新的内核加以辨析、思考和论述。
结合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来看,培养并考查考生的问题归纳能力、思考写作能力,有助于考生的成长成才。题目中所设置的“综合”视野,容纳了考生们的不同理解。各人在论述不同的知识综合类型的时候,也相应地生发出针对创新内涵的深度思考,进一步增加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体认。因此,对“综合”是不是“创新”的回答也是开放的。在题目中,“已有知识”“综合”和“创新”之间互相关联,彼此界定,有助于考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想法。
除了关心时代现实、开放视野格局之外,该题还引导考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在看似专门的问题探讨中,实则还包括了每个人每一天的基础经验。知识不仅是构成专业学科的基本内容,实际上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验综合。宏观角度上的科学突破、产业升级、艺术繁荣,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离不开知识的综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没有知识综合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更进一步来看,怎样的综合能够实现创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中生在完整地进行多年的课业知识学习之后,接下来要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如何进行创新,正是考生们在开阔的思想格局中,对自身发展和时代现实做出的认真回应。
数学
学科专家一致认为,试卷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内容,秉承上海特色,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基础与能力同行,在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同时有利于人才选拔。
一、立足基础,注重通法,稳中求新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整卷内容分布合理,全面考查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充分考虑学情,梯度合理,稳中求新。相当比例的基础性试题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和通性通法,部分试题以新定义、新规则等情境呈现,考查阅读、探究、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例如,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前几题,可直接利用基本概念求解;三角函数和解析几何的前两小题,只需运用通性通法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解析几何解答题的最后一小题,将向量概念嵌入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函数解答题围绕新定义的集合,设置了系列问题,层层递进,引导考生从特殊到一般,从表及里,直至问题的数学本质。
二、考查能力,聚焦素养,激发兴趣
试卷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能力型试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素养导向型试题考查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数学思想的通悟,体现出“双新”背景下的评价要求。很多试题视角新颖,切入口宽,考生可以发挥所长,通过分析问题的内在联系寻求自己的解答路径。例如,立体几何解答题考查空间对象的位置关系和度量方法,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填空题和选择题的最后一题除了要求考生掌握集合、组合、函数等基本概念外,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体现了对考生数学素养的考查;空间向量填空题,可以直接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解答,也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解答,还可以将空间问题化归为平面问题予以求解,这些试题的设计可以激励考生勇于挑战、突破难点,激发科学创新精神。
三、源于生活,注重应用,立德树人
注重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通过数学学习,不仅要会做“头脑体操”,解决数学问题,更要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题背景采用真实情境,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学会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填空题中的应用题,以修建景区交通环线为背景,考查考生将设计要求转化为有关数学模型、进而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率统计解答题以对果园苹果进行抽样检测为背景,分三个小题考查考生的概率、抽样、数据处理等知识方法和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些源于生活的应用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有“确定性”思维,也有“随机性”思维,让考生感受到事物的丰富和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工具价值和理性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