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违法建筑,是消除城市安全隐患的一项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市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据悉,截止到12月8日,虹口区共拆除存量违建704处26064.9平方米,完成年度拆违目标的188.88%。
图说:工作人员正在拆除玉田新村一处违法建筑“腰包” 宏新/摄(下同)
曲阳路街道玉田新村小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老小区,由于历史原因,房屋面积普遍较小,许多居民搭建了浴室、卫生间、厨房、居住间等,违法建筑一度比较多,拆违的难度也相对较高,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街道成立拆违专班工作组,建立“六上门(上门告知违建、上门听取意见、上门征询方案、上门确定拆除方案、上门协助整理物品、上门正式拆除)、二约谈(第一次约谈针对不理解不配合接触的违建当事人;第二次约谈情绪激烈,进不了门的当事人,讲解法律法规)、一注记(通过房产交易系统,对存在违法建筑房屋进行注记,暂停交易)”的“621”工作机制,梳理共性,找出个性,重点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曲阳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汤宇东告诉记者,实行“621”工作机制后,今年该街道拆违得分位列全市第三,做到零投诉、零信访、零诉讼。
图说:拆除前的“腰包”
玉田新村36号有户居民家,20多平方米住着三口人。几年前,为了增加居住面积,业主私自敲掉了阳台围栏并外扩,充当孩子卧室,同时还私搭“腰包”(依附于外墙,利用支架向空中搭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放置工具和杂物。曲阳路街道拆违专班工作组了解到,业主在建筑装潢业打零工,妻子在家政公司做钟点工,还有一个职校毕业的孩子无业在家,家庭生活比较拮据。
起初,工作人员上门时,业主避而不见,其妻出面则以“自己做不了主、其丈夫决定”等作为托词,拖延拆除违法建筑。专班组工作人员坚持不懈地多次上门,迫于压力,业主终于同意和专班组见面。屡次协商后,最终同意了拆除堆放杂物的“腰包”,但作为孩子房间的违法建筑不能拆。由于当事人情绪较为激动且意志较为坚决,工作人员决定暂缓拆违,平复业主情绪,并及时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向街道领导进行汇报,并多次在居委会召开现场推进会,共同想办法、出主意,尽可能地为当事人解决后顾之忧。
拆违先拆“心墙”,专班工作组通过边执法边普法,讲清安全隐患、责任风险和违法后果,带着感情做工作,对当事人困难感同身受,组织了专业人员对其住房重新进行合理布局,并积极联系帮助其孩子就业,解决当事人的心头患,原本态度强硬的业主松了口,表示愿意配合,从而拆除了这一难啃的违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