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这五年来,全区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虹口人民的“新习惯”,更从“新习惯”向低碳生活“新风尚”演化。
五年坚持,行而不辍。虹口第一时间建立区领导牵头的长效推进机制,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席会议体系,扎实推进“一小区一方案”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同时,各街道自主发挥党建品牌项目优势,如“三亮”“周周转”“三千精神”等,联动推进基层治理和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目前,全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407.22吨,比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虹口时,控减34%;湿垃圾日均产生量266.42吨,约比当时增加261%;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83.06吨,分类实效稳固提升。2023年上半年,各区、各街镇以及重点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结果公布,虹口区在全市名列第三。
从“新时尚”到“新习惯”,从“要我分”到“我要分”,靠统筹推进,更要靠全民参与。五年来,在垃圾分类这条“前卫”之路上,基层党建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大家的力量在虹口合流同向,涌现出一个一个平凡而闪光的群体。他们是最早每日驻守在分类垃圾桶旁的热心人,是敲开万户家门宣传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是把垃圾分类“关键小事”作为“民生大事”来抓的居民区书记……一点一滴努力的累加,加上虹口近年来的科技赋能、数字提质、管理优化: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垃圾厢房改造、新建,纳入“一网统管”;“两网融合”全覆盖,老年人也要玩转数字化,攒一攒“绿色积分”。这一切,让“随手扔”逐渐变成“随手分”。
更可喜的是,在虹口,分类新习惯正在演变为低碳新风尚,众人的智慧在虹口合流同向。有的小区把废旧衣物铺在土壤下作为“织物层”,防止水土流失;有的小区建设小花园,把湿垃圾就地变为肥料培育花草;有的小区建起雨水收集箱,分完垃圾用雨水洗手,节约水资源……还不止这些,相较于末端的分类举措,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
虹口结合创文,倡导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无纸化办公、光盘行动等,从源头上给垃圾“减减量”,给分类“降降压”。同时,新举措不断推出。从今年开始,虹口举办的所有演唱会实现“零排放”,虹口因此成为“无废演唱会”首发地;新技术不断运用,绿色出行、无纸化支付能攒积分兑奖品,低碳新风尚正在一片片完成它的拼图。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于高山之巅,方见长风浩荡。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意义深远。看似小小的垃圾,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五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是,虹口的小区环境在变美,治理水平在提高。无论是从资源化利用角度看,还是从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出发,实施垃圾分类都大有裨益。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人人有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战”。让我们以“滴水石穿”的精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人人用心、人人出力,一起为上海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助把力,一起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垃圾分类始于心,持之以恒践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