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最早在上海,是不受华人待见的。由于肢体的亲近,跳舞在文化上与传统的“男女大防”观念不符。礼查饭店的舞会,为上海城市的娱乐普及和传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其孔雀厅,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2011年的浦江饭店孔雀厅(肖可霄摄)
1917年11月,礼查饭店委托建筑公司“来和事务所 (Lai-Wo Studio)”,在其内部改建一座舞厅。工部局查验后发现,该舞厅不仅外部没有太平梯,内部也没有消防龙头。为了不影响营业,工部局安排救火队员到现场采取过暂时性的安全措施。此后,工部局又不断要求舞厅方面进行整改,先是提出将新建的砖结构楼梯拆掉,改建成装有扶手栏杆的钢筋水泥扶梯,继而又要求增加一处防火梯,并将楼梯从封闭式改为敞开式,此外还规定该舞厅的最大容量不得超过350人。经过前后近一年的交涉,此事才告圆满解决。
1920年,礼查饭店在原基础上增建底层大厅。1922年年底,礼查饭店底层大厅孔雀厅做改建。1923年7月5日,《申报》特地记录了“礼查饭店添购新地基”一事:“礼查饭店,为英人克腊氏所经理,开办以来,营业日旺,现又将喀利新康及麦边花园原址等购进,作为扩充营业之用。定于本年阳历十月份交割,麦边花园现正大加修葺,约在九日中即可工竣开幕云。”
1923年12月,汇中有限公司将礼查饭店本契全地转让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如今的半岛酒店集团)租用。而后,12月22日,礼查饭店孔雀厅新落成。改建后的孔雀厅,宏大宽敞,可容500人左右,面积约500平方米,天花挑高约10米,12根保存完好的大理石罗马壁柱,支撑起孔雀厅弧形内弯顶的半透明彩色玻璃天棚,日光可透过一只开屏孔雀尾巴的图案投射进来,令大厅内充满戏剧般的光影。
▲1931年3月17日《新闻报》的礼查饭店跳舞厅广告
漫步孔雀厅,分布在四周与楼上包厢的扶栏,抬头可见诸多扇形景观包房,视觉上,给人恢弘大气、传奇不凡的感觉。脚下的大型弧状拼花地板,由弯曲细木手工拼接而成,有很好的弹性和支撑性,是跳舞妙地。在这个西式空间,流传于欧洲公共舞厅的舞蹈——英国的快步舞、布鲁斯舞,美国的狐步舞、波士顿华尔兹舞,曾一曲曲生动演绎。
与上海别处舞会不同,礼查饭店早期的交际茶舞会,概不对外兜售舞票,且只宴请活跃于政商各界的洋人,连在里面端茶奉水的侍应都是从白俄流亡至此的贵族豪绅,可谓架子搭足。礼查饭店跳舞厅由此号称远东第一交谊舞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