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秋,15岁的竺可桢从绍兴东关镇毓菁学堂毕业,考入闻名沪上的澄衷蒙学堂,成为胡适的同班同学。离开僻远闭塞的故乡小镇,来到上海这个八面来风的时尚之都,少年竺可桢闪着惊异的眼光,感受这个世界的斑斓与新奇。
▲竺可桢像
竺可桢比胡适晚半年入学,他们之间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竺可桢身材矮小,面黄肌瘦。一天傍晚,他在回寝室的路上边走边背英语单词,忽然背后传来一声同学的议论:“竺君如此瘦弱,又如此用功,一定活不过20岁!”他听了心里颇不是滋味,但还是忍住未加责问。晚上,他暗自思忖,自己虽然身体瘦小,但怎么会活不到20岁呢?为了完成学业,报效国家,一定要强身健体!从第二天起,他每天清晨坚持跑步、做操,身体渐渐强壮起来。这位预言他活不过20岁的同学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胡适(时名胡洪骍)。
澄衷蒙学堂地处黄浦江畔,一些富家子弟们衣着光鲜,举止骄矜,而来自异乡、家境贫寒的竺可桢,粗衣布履,满口方音,加之英语较差,在班上毫不起眼。但他并不悲观、气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暗中发誓要勤奋攻读。他在床头贴着一张“醒来即起”的小纸条,用来激励自己。每天晨曦初露,他便悄然起床,来到操场锻炼身体,然后去教室朗读英语、国文,无论是赤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长此以往,从未间断。天道酬勤,他的成绩稳步上升。1907年6月,清廷大员、新任粤督岑春煊宫保莅临澄衷学堂视察,设奖章奖励优秀学员,由校长依据考试成绩察核,竺可桢以其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出类拔萃的成绩赢得师生一致好评,获银章一枚,并被同学推为班长。
追溯竺可桢思想形成的轨迹,大概与几位教育先贤的影响密不可分。当时的澄衷蒙学堂有一些力主排满、思想激进的教师,如杨天骥、白毓昆、杨荫杭、蔡元康等。他们常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传播进步思想,宣扬民主革命。受他们影响,竺可桢的民族观念与爱国思想得以形成,求新进取意识越加强烈,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激情。
竺可桢在澄衷蒙学堂学习两年有余,比胡适多半年。但与胡适一样,他们都是澄衷蒙学堂未毕业的学生,皆因与学校当局的冲突提前离开学校。虽然如此,但他对澄衷的感情依然颇深。在他成名后的日记中,多次提及澄衷学校,念及澄衷的老师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