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郊区,两位哥哥在上海工作,小时候时常到市区来玩。在我童年印象中,上海有外滩、南京路、外白渡桥,有二十二层上海大厦,有天潼路、大名路、杨树浦路。那时还没有北外滩一说。
20世纪50年代末,我对大名路一带印象特别深刻,外白渡桥钢筋铁骨,上海大厦顶天立地,浦江饭店昂首浦江,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还有外国人,仍留有“十里洋场”的感觉。那时候天潼路、吴淞路、大名路上主要是电车和公交车,还有黄包车,偶尔见到小轿车。这里的马路有点坑坑洼洼,居民住宅门口煤球炉烟雾袅袅,早晨清洗马桶声起伏,老虎灶旁泡开水的人很多,垃圾杂物到处可见。我对哥说,市区很热闹,但不如咱郊区好,农村宽敞,空气清新。哥说,别看这边人群拥挤,这里是黄浦江的北岸,主要码头大多在这里,是上海连接国内外航运主要口岸,这里是一寸土地一寸金。我听之有悟,但不以为然。
到了70年代,我参军当海军。有一次,舰艇到达吴淞口,进入黄浦江,停靠在上海扬子江码头,地处“黄金三角地”。舰艇上许多战友第一次到上海,对上海城市兴趣极大。听说我是上海人,便要和我出去玩。我们走出码头,沿着南浔路往北走五十米就是大名路。我们从大名路往东走到东大名路,一直到杨树浦路,足有两千米路。马路两边旧房连片,有一些石库门住宅,更多的是拥挤的居民区和集贸市场,五层以上楼房屈指可数。厂房附近电线杆杂乱,马路高低不平,雨天车辆经过,地面水花飞溅。公平路码头工人挥汗如雨,正在装卸货物,上下班的人们挤公交车争先恐后。战友们说,上海就是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好。我说,这里是黄浦江的北岸。
进入21世纪,我从部队转业在上海好几年了,工作之余,我很想看看当年的扬子江码头、公平路码头以及周围环境。双休日,我驾车直抵杨树浦路,一直往西驶去。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片片旧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一幢幢高楼,造型大气,有的银光闪烁,有的新颖别致,许多企业在此扎根办公。杨树浦路、东大名路、大名路连线道路整体拓宽,六车道黑白分明,路面崭新整洁,让人视野开阔,焕然一新。走近江边,遥看扬子江码头、国际邮轮码头、公平路码头整齐有序,两艘军舰停靠在扬子江码头威武雄壮,军旗在江风中猎猎招展。上万吨级邮轮洁白豪华,许多游客面带笑容欣赏着浦江两岸风光。公平路码头万吨货轮自动化卸载机在阳光下挥臂展翅,一派忙碌景象。沿江腹地改造初见规模,绿树成荫,花卉千姿百态、竞相开放,连绵起伏的古典建筑群和对岸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是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朝北望去,白玉兰广场高耸入云,顶层平台可以起降两架直升机,整座大楼蔚为壮观,与浦东高楼隔江相望,气势磅礴。北外滩正以惊人速度悄然变化,在改革开放春风中不断奋进,我感慨不已。
转眼间,我退休了,更加关注北外滩建设。这里的建设力度在加大,发展速度在加快。我经常实地了解,现场观赏,常有目不暇接之感。北外滩将成为世界级会客厅,充分展示新时代上海“金三角”无限魅力和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