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正式开学。我们为什么叫伊“平民女学”?
日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杨绣丽,走进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和这里的师生分享她创作《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一书的心路历程。
现在,阅读沙龙走出书局,走进同样位于四川北路的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通过作家杨绣丽的分享,给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革命主义教育课程。“今天听了杨老师的分享,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平民女校的故事。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身处校园、坐在教室里的我们,真的特别幸福!”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一位女同学这样说道。
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相关负责老师介绍,这一次和1925书局的合作,是学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据悉,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是复兴高级中学牵头的思政一体化基地校集团的成员校。
多年来,学校切实推进思政课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探索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扎实推进“思政第一课堂”建设,夯实思政教育基础。
打造“红色讲堂”,加强学科德育建设。学校地处红色资源丰富的四川北路,为此,通过探索区域内“红色资源+思政体验+红色传承”教育模式,使红色资源成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活教材”。同时,学校在校园场景上花功夫,把红色基因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其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耳、入眼、入脑、印心,加强长效型教育。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主阵地,挖掘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通过“红色讲堂”让党的声音浸润人心。
通过活学讲好“行走的思政课堂”,拓宽思政教育视野。据介绍,“行走的思政课堂”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以区域资源为保障依托、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目标追求,组织师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研学活动,进一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