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近日,北外滩街道东大名居委会开展“大手拉小手,培育绿种子低碳小能手,共建低碳新时尚”活动,邀请辖区内垃圾分类工作者和幼儿园孩子,通过大手拉小手美化垃圾厢房、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培育“绿种子低碳小能手”,共建低碳新时尚。
据悉,一直以来,东大名居民区始终锚定“共建美丽家园”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发挥“三驾马车”作用,持续创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提升硬件标准化建设,持续整合资源美化环境,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解决垃圾厢房历史遗留问题,到老旧社区基础设施改建修缮,社区从积极宣传“自治共享”理念着手,发挥党员干部群众力量,助力美丽家园建设。
党建引领,为环境卫生开辟新路径
长江大楼建成于1985年,早在2019年《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长江大楼始终沿用原始设计的管道式垃圾厢房,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
东大名居民区党总支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入户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细则和改造规划,广泛征得居民支持,集合“制度助力”“党建助力”和“群众助力”,采用“定时投放+分类指导员监管”的模式,将楼道内所有投放口进行杀虫消毒并封存,将底层的管道井改造为垃圾厢房,引导、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长江大楼虽房龄老旧,但几经改造依旧温馨舒适,曾多次获得区文明小区及美丽楼道的称号。
对标改造,助推垃圾分类智能化
自2020年以来,在区绿化市容局和街道分减联办的支持和指导下,社区先后成功试点了多个智能垃圾厢房改造。今年,围绕北外滩“全球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规划定位,东大名居民区坚持“使用便捷”“监督管理”“专业环保”“拓展应用”原则,2个小区垃圾厢房均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智能化垃圾厢房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居民积极主动分类的意愿,有效确保了垃圾分类实效,实现了“使用便捷+科技监管”的管理新模式。
群策群力,新元素扮美新社区
东大名居民区从基础改造和环境美化两方面着手,对居民反映的配电箱体生锈、窨井盖影响美观等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同时实施了垃圾厢房和墙、地面彩绘升级改造工作。
居民区党总支还积极与检察院、金融航运中心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挖掘居民区热心居民以及绘画小能手们对沿街垃圾厢房进行了彩绘装饰,为居民区整体形象注入了新的元素。
未来,北外滩街道将不断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