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福利站到虹口区图书馆
半个多世纪前,宋庆龄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解放后改名中国福利会)选定昆山儿童公园的一角——乍浦路245号辟为第三儿童福利站站址。我在这里有着一段难忘的温馨回忆。
▲解放前的昆山公园
第三儿童福利站创立于1947年11月,第一任站长为我国著名戏剧家于伶同志的夫人柏李(周尔贤)。1948年秋,于伶和柏李同志撤离上海,去了香港,组织上让我从上海沪江大学中文系教学岗位调至宋庆龄主席(中福会主席)领导下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续任站长。
当年,第三儿童福利站仅有一座半圆形的铁皮活动房子,附近一小间狭长的简陋棚房,总共加起来只有100平方米左右。工作人员不过八九个人,包括站长、教员、医生、护士等,但工作量甚大。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从清晨到傍晚,一批批的儿童到这里识字读书、就医,贫苦的母亲带着婴儿来看病,领取婴儿营养品。活动房子里充满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着教师、医务人员与儿童母亲的温馨之情。还有儿童剧团(解放后改建为儿童艺术剧院)的教师与十几位儿童演员也在教室里进行排练活动。小小的空间和紧凑的时间巧妙地排列组合,在铁皮活动房子内,演奏出一支支美妙的少年儿童欢乐交响曲。
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非常险恶,反动派垂死挣扎。宋庆龄主席有时还到儿童福利站看望孩子们,关心他们的学习与健康。有次,她陪外籍医生来查病,亲自翻译。她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孩子们和教育人员的心身。
临近上海解放前夕,我们悄悄地教孩子们学唱《山那边呀好地方》《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扭跳《朱大嫂送鸡蛋》等小秧歌剧。其时,我因早在1947年春就被列入反动派的黑名单,于是转移到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宋庆龄老宅,隐蔽在宅内的难童救济站。我与从大场疏散来的山海工学团的难童们、教师们,唱着《我们的队伍来了》《你是灯塔》,迎接上海的解放。
上海解放后,我回到乍浦路245号第三儿童福利站,兼任附设于245号的上海市临时联合救济会虹口区中心工作站站长。党组织调戴辉同志任副站长,做我的助手,还调集十几位工会干部和义务人员,组织遣送流落在闸北、虹口、提篮桥三区的大量外地难民回乡,生产自救。这项工作被列为解放后上海的重点工作,同志们风里雨里、没日没夜,终于完成了这项紧张繁重的工作。
在遣送难民工作的同时,师生们还紧张投入慰问解放军活动和宣传工作中。不久,我们动员一批“小先生”“小护士”参军,欢送他们入伍。当宋庆龄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消息传来时,师生们集会庆祝,欢呼雷动,连铁皮房子也震动得几乎晃动起来。这是乍浦路245号小小福利站最兴奋的一天。
如今,狭小、简陋的铁皮活动房子已扩建为占有半条马路的伟岸的六层大楼,100平方米的空间已扩展为3300平方米的包括少儿图书馆在内,有各种现代化设施的藏书30万册的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我伫立门前,凝视着乍浦路245号的门牌,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天翻地覆慨而慷。
▲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