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记得,我是飞机盘旋第二圈第五个跳下去的。”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李亚军和队友们在跳伞信号发出后一个接一个跳出机舱。要知道,当时伞兵的训练高度最高在3000米,而李亚军和队友们跳下去的高度有5000米,并且是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对空指挥的情况下,这对于时年23岁的李亚军而言,无疑是一次生死挑战。不过他却说,自己能执行这项任务是无上光荣,加上平日里训练有素、自身综合素质过硬,他相信自己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空降兵15勇士 李亚军(第一排左一)
一般跳伞着陆区要平坦、避免电线和障碍物,但对15人突击队来说,这些都是奢求。李亚军回忆,伞开后,他对空降场的地形感到吃惊,脚下山高坡陡,还能看到江河纵横、水流湍急的岷江,高压线纵横交错,加上震后从山上滚落大量的巨石,这种情况下,空降兵要想降落到预定地域,既需要过硬的跳伞技术和心理素质,还需要一点运气。
▲空降兵15人依次跳下飞机
▲李亚军在跳伞前被拍到的新闻画面
▲空降兵15勇士在跳伞前状态
据悉,当时李亚军的队友们在落地时有的大腿被树枝刺穿,有的撞在了石头上。相比之下,李亚军运气好些,他找到了一片梯田,并最终成功降落。降落半小时后,李亚军就和队友从茂县发出了第一份灾情报告。
到达茂县后,李亚军和队友徒步走向震中汶川,每个人负重20多公斤,每天行进40多公里,脚掌上有了血泡,就用马尾草挑破继续走,每走一步都生疼生疼的。为了能够携带更多的装备,队员们只带了两天量的干粮和水,晚上大家都又冻又饿,全凭军人的钢铁意志支撑着。但这些在救灾过程中都不是最大的“敌人”,行进路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头顶上随时会掉落的飞石都可能夺走生命。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李亚军和队友都觉得党和人民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每个人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把困难踩在脚下,继续沿着岷江前行。
▲李亚军在全军特种部队比武中获金牌
在部队服役的12年里,李亚军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不仅在跳伞领域专业技能强,枪法也很准,2014年在空降兵群众性比武竞赛中获得金牌,并获得“枪王”称号。
2015年,李亚军从部队退役,转业到虹口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其实在这之前,有多家公司以高薪向他抛出橄榄枝,但都被李亚军拒绝了,“可能我是军人,我还是比较喜欢到基层,为老百姓服务。”李亚军很少和别人提起自己之前在军营里的往事,甚至很多和他工作有来往的人都不知道他是“汶川15勇士”中的一员。他认为,好汉不提当年勇,应该发挥退役军人优良传统,做好眼前的本职工作。
在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李亚军主要负责本区的渣土管理工作,“如何全力保障虹口重大工程出土平稳有序”“如何提高居民区里的装修垃圾清运效率”成了李亚军经常思考的问题。李亚军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推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治理方案。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于2021年主动报名奔赴虹口区对口帮扶地区——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一年多的帮扶工作中,李亚军发现当地有很多留守儿童,这让他心里酸酸的。“我也是个父亲,这些孩子和我的小孩年龄相仿。”李亚军说道。他积极联络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为当地孩子捐赠物资。在富宁县,李亚军听说一名同样来自虹口的医生一直在资助当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家庭比较特殊,目前和爷爷相依为命。当时,这名医生即将结束帮扶工作,返回上海,李亚军主动接过“接力棒”,直到今天都在资助着这个孩子读书。
▲李亚军在援滇时搬运物资
▲李亚军调研当地企业
2022年底,李亚军从对口帮扶地区回到虹口,继续坚守在市容环境工作的岗位上。偶尔,他会打开一个名为“KJ·15”(KJ是空降的拼音缩写)的微信群,看看当年14名战友的动向,感慨曾经大家一身戎装,带着祖国和人民的信任,从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的瞬间。李亚军认为,在部队的“青葱岁月”是极为珍贵的,但如今更要把握的是当下。他想永葆军人本色,在虹口开启的人生下半场中,迈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