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帽子,就有了标签。多年来与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大众更容易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一群体,他们被打上了‘标签’。所以,这本书尝试将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展现给大众看,只有从大众角度去理解病人的情况,精神疾病才能‘去污名化’”。日前,在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主办的“医学人文学术论坛”上,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施征宇向大众分享了该院的新书《戴帽子的人——精神疾患口述实录》。
据了解,《戴帽子的人——精神疾患口述实录》由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汪作为、书记施征宇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编著而成。
全书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28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原生态”人生故事和疾病体验,包括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物质使用相关障碍四大类精神疾病患者。书中,患者们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28个故事五味杂陈,读来令人顿生悲悯之心,也让读者对他们的努力萌生了敬佩之情。
围绕该书的意义以及如何让人文精神赋能精神疾病治疗等主题,在后续的论坛环节中,来自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学者先后作主题报告。
“在很多人看来,精神医学充满神秘感,对精神疾病患者也存在一定的偏见。”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副主任李川告诉记者,这是中心首次举办人文学术论坛,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想向社会传达,精神医学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医学。第二个,也是希望让人文精神为更多的精神科医生、社工等从业人员赋能。“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不仅仅是给予药物治疗,更要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关爱,让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论坛中,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实践基地”同时揭牌。今后,双方将在社工队伍人才培养、社工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