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当前,围绕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上海已出台了“1+1+N”政策体系,是国家“双碳”战略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在虹口就有这样一家企业,致力于运用数字互联和新媒体传播技术,打造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媒体、智库和技术服务平台“中欧碳中和”与“济联环境平台”。
济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CEO兼创始人刘国桢,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在德国多年的留学经历使他建立起了国际视野,并与欧洲的高校、专家学者有了很强的联系,因此在回国后,当他想要“做一个碳中和的媒体传播智库时,决定取名叫中欧碳中和。”
“我们有大概30多个微信社群,每个群将近有四五百人了。所以说在碳中和领域,我们作为自媒体的行业影响力还是很不错的。”刘国桢告诉记者,近年来,依托与中欧政府、顶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标杆企业的紧密合作,济碳科技整合中外行业资源,通过直播的形式举办了多期“中德碳中和技术研讨会”和长三角行业发展沙龙。“每场直播几乎都有五千人实时观看,转化了数万名粉丝,而且领域很垂直,黏性也非常强。”
同时,济碳科技持续协助举办双碳国际高峰论坛与碳中和技术博览会,为零碳领域的领导者、决策者和专业人士社群提供学术交流、人才引荐、技术咨询与转化等服务的平台。”从方案策划,到文案撰写,再到做材料、做海报等一系列宣传,包括要请哪些专家学者参与,都由我们张罗”。
目前,“济·碳大讲堂系列”已经参与了首届上海“低碳发展、环境治理与健康”学科交叉高峰论坛、2022国际“碳中和”大学学术会议等多场活动。2013年4月19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首届中欧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即将在上海召开,大会邀请中外专家学者、机构、企业等深入对话交流,树立标杆典范,推动国际合作,为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化舞台。
刘国桢直言,公司在做的“就是一个媒体+智库的概念,不仅是把线下论坛、峰会的内容搬到线上去,还在知乎、微博等平台都有铺自己的媒体矩阵,发布行业资讯等内容”。济联学院在线学习平台上,发布了海量双碳行研报告,另有视频资料库、课程库等功能。
此外,济碳科技还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联合钢铁交易所,在线下举办了多期“全国碳市场和碳交易员培训”,400多名学员来自企业、政府、高校等与双碳研究相关的各行各业。
谈到在虹口创业的经历,刘国桢感触颇深,他表示,当初是受校友邀请,把企业注册在同济科技园虹口园,“我们就是想了个名字,所有工商注册的事情,园区就都帮我们跑好了,包括税收相关的各方面服务都做得很细致、很到位。”尤为重要的是,园区内大多是环境保护类企业,非常聚合,这也为济碳科技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帮助。
未来,济碳科技目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交往,发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