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福庆学医的起点
颜福庆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选择学医与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几位亲人的早逝,给少年颜福庆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也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颜福庆的父亲颜如松和伯父颜永京走的是完全一样的路,在上海受过基础教育后被教会送到美国。颜如松先入一家文法中学补习,1871年也成为建阳学院的新生。颜如松在校期间非常活跃,曾是数学爱好者协会、文学社、辩论协会和象棋俱乐部的成员。回国后,颜如松于1884年由小文惠廉(W.J.Boone II)主教祝圣为圣公会牧师,主持江湾圣保罗教堂。4年后,正值壮年的颜如松感染伤寒,在同仁医院去世,撇下妻子吴氏和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明庆、福庆、连庆、俪英和桂英;19世纪90年代初,朝夕相处、众弟兄中最为聪慧的三哥,即颜永京的第三个儿子,被脑膜炎夺去生命,年仅14岁。
1897年,颜福庆16岁,开始上中学。家里又面临一场重大的灾难,二哥颜志庆竟然吸毒上瘾,伯父全家陷入悲痛之中。海洛因被错误地作为吗啡的替代品,用于治疗感冒和腹泻,最早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颜志庆可能因误用了海洛因上了瘾。颜福庆眼睁睁地看到,伯父在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打击下,郁郁寡欢,生活蒙上了灰色。由于长期精神抑郁,伯父得了糖尿病和疑病症。希望下一代出个医生,成为伯父生命最后两年的一个心结。颜永京希望惠庆能当一名医生,德庆当一名市政工程师。德庆的确成了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在京张铁路中任詹天佑的副手。而惠庆没有按父亲的意愿成为医生,却成了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伯父临终前未遂的遗愿,将由颜福庆来完成。
伯父1898年6月去世,正值光绪皇帝开始戊戌变法之际。临终前,伯父对孩子们说:“在我的有生之年,已经看不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进步、强大和充满希望的国家。你们下一代将比我幸运,你们将亲眼看到国家的新生。”
▲20世纪40年代中期颜家兄弟合影。左起为颜明庆、颜惠庆、颜德庆、曹云祥(颜福庆表弟,曾任清华学校校长)、颜福庆、颜连庆
颜福庆上圣约翰中学的那年,也就是1896年,圣约翰书院创建医学院(医学部),以同仁医院(St.Luke’s Hospital)为教学和实习基地。1899年,颜福庆中学毕业,升入圣约翰书院医学院,成为该院创建以来的第二班学生。
圣约翰书院就是颜福庆的家,而同仁医院与颜福庆更有一种特殊的渊源。它的创办人,就是颜福庆的亲舅舅、美国圣公会的另一位华人先驱吴虹玉牧师。在幼年颜福庆的大脑里,圣约翰书院是伯父的家,同仁医院就是舅舅的家。进入医学院,以完成伯父的临终嘱托,也可以继承舅舅的衣钵,可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