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说自己可能又“阳”了,高烧、刀片嗓、浑身疼、咳嗽不断,那些酸爽又熟悉的症状统统回来了。其实大家不一定是又“阳”了,而是可能得了甲流。
甲流是一种由H1N1型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其传播方式与普通流感相似,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近期,甲流较为高发,甲流和新冠有什么区别?预防甲流需要接种疫苗吗?是否有“甲流特效药”?我们需要“囤药”吗?老年人和小朋友们用药,需要注意什么?中医药有哪些独特的作用呢?
日前,虹口科普讲坛邀请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药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陈颖博士,为大家支招如何防治“甲流”。
那么中医中药的价值在于什么地方呢?陈博士说是体现在中医组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特点上。所谓的保存自己,指的就是强壮我们体内的正气,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而消灭敌人则是用各种排毒化湿的方法把邪气赶出去,让病毒无所依存。
随着科普讲坛主题的逐渐展开,陈博士通过展示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升降循环图,讲述了其中包含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他表示,甲流、乙流等其他病原体的感染,都是因为破坏了这个循环,造成了体内内环境的失衡,而中医就是用传统医学的手段来进行调和、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机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谈到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时,陈博士表示,相较于普通感冒通常只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流感明显有高热,“普通感冒一般体温是正常的,不会发热,但如果得的是流感,体温会快速升到38.9°C-40°C,并且可能持续三到四天”。此外,可能会感受到剧烈的头疼,甚至全身疼痛,出现显著的疲劳乏力症状,并且可能伴有剧烈的咳嗽和胸部不适感。
中医药认为流感属于时行感冒范畴,根据传统认识,诊治多采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与治法,注重扶正和祛邪分期、分阶段联合应用。流感大多都有自限性,经一般对症处理和中医药干预后均可短期内痊愈。
作为本次讲座的“压轴戏”,陈博士用图文并茂的方法为大家介绍了上海市最新发布的《2023年春季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该《方案》提出了中医药对流感的认识,根据患者临床表征与中医理论将成人感染流感分为风热犯卫、热毒袭肺、表寒里热、热毒壅肺、气营两燔五种主要证型;将儿童感染流感分为风热犯表、热毒袭肺、湿遏卫气三种主要证型;根据辩证论治,采用不同的治法,推荐了相关方剂与中成药,以及推拿、耳穴压丸、敷贴等非药物疗法,并且列举了用于预防成人与儿童流感的方剂,体现出传统医学整体观、个体化治疗与“治未病”的理念。
一个多小时的内容可谓干货满满,陈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讲述,让大家对我国的瑰宝——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面对流感等传染病,我们只要注重预防,及时就医,科学应对,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流传几千年的中医药,在今天仍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虹特别提醒
对讲坛完整内容感兴趣
可以在bilibili搜索“虹口图书馆”
观看直播完整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