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虹口
奔腾不息的黄浦江和吴淞江孕育了上海城市的文明,虹口作为两江汇合之处,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不少中外名流在此留下佳话韵事。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是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中国最先讲述相对论的地方。
位于杨树浦路提篮桥南侧,今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汇山码头始建于19世纪40年代。1922年11月13日上午,日本改造社代表稻垣守克夫妇、同济医工专门学校讲师菲斯特(Pfister)夫妇、14名日本记者、《中华新报》记者曹谷冰以及若干名美国记者早已在汇山码头迎候爱因斯坦。
▲1922年11月13日,北野丸号停靠汇山码头,爱因斯坦夫妇在船舷上
▲汇山码头
10时40分,北野丸号邮轮刚泊稳,欢迎者便蜂拥上船。稻垣夫人向爱尔莎敬献鲜花,众记者则围住爱因斯坦,七嘴八舌地提出问题。这是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之后第一次与记者见面。
有记者问:“罗素说,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是吗?”
爱因斯坦答道:“不对,我的学说不难理解,不过需要数学和物理基础。”
“您觉得中国有几个人能理解相对论?”
爱因斯坦说:“那我就不知道了。”
一位曾5次采访爱因斯坦的记者问:“两年前,在一次相对论的演讲会上,我要求您举一个明确的例子,您是这样解释的:在一条铁轨旁平置一根高尔夫球棒,又在一辆火车上平置着同样长度的高尔夫球棒,当在火车上的球棒经过铁轨旁平置的球棒时,它会看上去比较短。真的是这样吗?”这是狭义相对论中的“尺缩”效应,曾令无数人惊奇和迷惑。爱因斯坦笑着作了解答:“相对来说是对的……火车的速度把火车上的高尔夫球棒压缩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在观察的角度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当一个物体静止,而另一个在运动中。”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爱因斯坦在记者的采访纸上写了一个洛伦兹收缩因子的公式,并签了名。这是爱因斯坦在中国留下的唯一关于相对论的手迹。
▲爱因斯坦在上海留下关于相对论的手迹
当天晚上,爱因斯坦还前往了日本人俱乐部参与座谈会。日本人俱乐部始建于1890年,1914年迁入文监师路(今塘沽路)309号新楼。这是一座集酒吧、弹子房、餐厅、剧场和旅舍等设施于一体的四层洋楼,是当年日本侨民集会和社交的主要场所。
▲日本人俱乐部
在座谈会上,通过稻垣的翻译,爱因斯坦回答了各种问题。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次日下午3时,爱因斯坦夫妇和稻垣夫妇在汇山码头仍登原船,前往日本神户。稻垣记述了爱因斯坦这一天多时间的感受,“博士从昨天到今天,观察了受外国人压迫的中国人的状况。他郑重地说:‘再过50年,中国人一定能赶上外国人。’”在爱因斯坦结束在日本的讲学启程回欧洲时,他再一次来到上海,为中国学者做了演讲。
爱因斯坦两次造访上海,都是从虹口踏入,又从虹口离去。爱因斯坦的亚洲之旅虽然结束,但他一生关注并同情中国,中国人也始终尊敬和爱戴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