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戴眼镜的小孩子越来越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首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率为47.2%,初中生近视率为75.8%,大学生近视率超过90%。预防近视已经成为家长们,甚至全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 日前,由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图书馆主办的虹口科普讲坛邀请到了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贞医生,从多个方面展开,为线下以及线上直播间里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分享了许多预防近视的知识。 什么是近视? 李贞医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眼睛的结构,她把眼睛比喻成照相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清楚了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景物的原理。而后,她又从屈光的知识引申到屈光不正,告诉大家“散光、近视、远视都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焦点落在了视网膜之前即为近视,落在了视网膜之后则为远视。” 据介绍,近视根据程度可分为轻、中、高三种,300度以内的近视我们称之为轻度近视,300度到600度之间的近视是中度近视,600度以上的近视就是高度近视了;根据屈光成分来区分,又可以分为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和混合性近视三种。 而相对于真性近视,还有一种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晶状体随之变厚,这样一来平行光线在经过变厚的晶状体折射以后,焦点会落在视网膜之前,看远处的东西就不清楚了,造成了近视的情况。但这个时期眼轴是还没有变长的,如果减少用眼时间、注意用眼卫生,还是有希望恢复正常视力的,但是如果不重视,不及时休息和治疗的话,时间久了也可能会发展成为真性近视。 现场,李贞老师利用PPT详细分析了造成近视的三个原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心理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近视属于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近视的话,将来孩子近视的患病率会是父母双方均没有近视的孩子的两倍;如果父母双方都近视的话更是高达三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户外活动、光照环境、饮食营养、学习用具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户外活动。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就是依赖眼睛的调节功能,我们在看近物的时候用到的调节会非常多,看近物的时间越长,调节功能使用的就越多,调节的准确性就会变差,就容易造成近视,因此要经常走到户外,看看远处的风景。 还有心理方面的因素。有的小朋友特别喜欢戴眼镜,可能是出于好奇,可能单纯觉得戴眼镜好看,他就会偷偷的戴别人的眼镜,戴了度数不合适自己的眼镜,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近视。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并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如何预防近视 李贞医生表示,预防青少年近视最重要的就是多参与户外活动,每天坚持运动两个小时以上,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此外,李贞医生还针对青少年学习时的坐姿、桌椅高度提出了建议,“眼离书本要保持一尺,胸离桌面要保持一拳,手到要笔尖保持一寸,学习看书每隔20分钟就要休息一下,看看远处。” “还有,我们在晚上的话不要熬夜,争取10点之前能够进入深睡眠,一方面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也是缓解眼睛疲劳的一个好方法。”李贞医生讲道。 此外,她还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屈光档案,主要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球长度、眼压等参数,最好是一个季度检查一次,及时观测小朋友的屈光发育状态,并把检查好的资料帮孩子保存好。“2020年的时候,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分会发布了学龄儿童标准的数据,我们拿到自己的参数以后可以进行一个对比,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一场科普讲坛
消除了可能存在的误区
希望大家都能学会
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
如何预防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