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和关节出现无力或疼痛的现象。
如果你有以上症状,可能是身体在提示你缺乏蛋白质了。
蛋白质的功能
1. 构筑免疫长城
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白细胞、T淋巴细胞等)、抗体的形成基础,一旦缺乏蛋白质,不仅会影响抗体的合成,还会破坏免疫系统相关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2. 辅助控制体重
蛋白质能帮助减慢胃排空的速度,延长饱腹感,从而帮助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3. 维持正常消化功能
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离不开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等一系列消化酶,而蛋白质是合成消化酶的原料。
如果蛋白质不足,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会受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现象。
科学补足蛋白质
最后,摄入蛋白质过多可能与一些癌症有关,尤其是结肠癌、乳腺癌、肾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
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应该为:男性 65 克、女性 55 克。
如果是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减重人群、手术后患者等,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瘦肉、鸡蛋、牛奶、大豆制品。
2. 蛋白质来源尽量丰富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食物氨基酸比例与人体越接近,吸收利用率越高。
多种蛋白质搭配食用,正好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推荐搭配
4个好习惯
帮你减少蛋白质浪费
1. 避免高温、过酸过碱的烹饪方式
长时间高温烹饪易造成蛋白质流失,并且可能会形成致癌物;
过多的料酒、醋、小苏打等过酸过碱的调料腌制高蛋白食物,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失去部分利用价值。
2. 放盐别太早
盐会与蛋白质发生盐析反应,产生絮状沉淀物,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烹饪高蛋白食物时,最好晚点放盐。
3. 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
身体供能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就可能消耗蛋白质供能。
因此,如果碳水吃太少,就会加速蛋白质的“流失与浪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 250~400 克主食,注意粗细搭配。
4. 饭后少喝浓茶
饭后立即大量喝茶或者喝浓茶,其中的鞣酸会在胃酸的作用下,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物,影响蛋白质的吸收,也会增加结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