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四川北路街道获悉,随着一套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辖区红色文化阵地周边的市容环境整洁度有了显著提升。
作为“开放的红色博物馆”,四川北路街道辖区内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每天慕名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这些红色文化阵地大多藏在海派弄堂中,因此,道路狭小和非机动车众多的城市管理问题突出。不仅如此,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左联会址纪念馆、赵世炎故居等革命旧址与不少餐饮商铺共生混杂,外卖、快递非机动车辆乱停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为给市民们营造一个舒适便捷的参观环境,四川北路街道依托“一网统管”工作,发挥信息化智能平台优势,运用科技场景助力红色文化点位周边非机动车管理。
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将多个视频探头设置在红色文化点位周边,通过划线智能识别算法,及时发现停车线外的非机动车。
与此同时,依托五级网格化党建工作体系,组织骨干力量形成工作专班,通过系统派送至处置人员的客户端,由处置人员在限时内规劝停车人离开或规范停车,实现非机动车停放不规范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闭环管理,从而提高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效率,保障市容环境良好。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自去年九月开始筹划这套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并于今年春节前夕投入使用。借助系统,一周大约处理四百多例非机动车乱停放案例。
据悉,目前非机动车智能管理系统还在试用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测试磨合,已基本完成从发现到处置结案的闭环管理。接下来,街道将通过加大投放力度、增加监测点位、增加处置人员、加快处理速度,实现对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内红色资源点位的全覆盖,撑起红色文化阵地的环境保护屏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擦亮“文化三地”名片提供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