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和疫情交织的冬天,老年人尤其需要关怀。基层党组织“挑重担”,发挥堡垒作用,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脆弱人群保驾护航。在党建引领下,暖流在一个个微信群、在一户户家庭间涌动。
“居委会已经给我送药来了,谢谢大家。”前不久,家住山阴路57弄的居民杨晨发烧难忍,在山一社区群里求助。在紧“药”关头,群里的邻居们“争”着帮忙,“我这里有退烧药”“我也有,你先拿去”。居委会干部则抢先一步,已经在送药上门的路上。拿到泰诺的杨晨在群里对热心的邻居们表达了感谢。
山一居民区有2400多位居民,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00位左右。社区群自去年4月建立以来,已经成为邻里守望的纽带,有300余个家庭进了群。
连日来,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荣庆多次在群里@所有人,倡议邻里相助,同时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公布在群里,“60岁以上的老人,买不到药,尽管告诉我”“居委会一定竭诚为大家服务”。他的话给居民们吃了定心丸,也让这个群更活跃起来。山一社区群变成了“关爱老人群”“余药共享群”“抗疫科普群”……
家住山阴路69弄的殷亚萍老人已经91岁高龄,她和女儿、女婿、保姆同住,四个人先后“中招”。老人的血氧本来就不稳定,又感染了新冠,情况危急。几天前,老人的女婿给陈书记打来手机,急切询问有没有血氧仪。“有!”居委干部立刻带着四川北路街道配发的血氧仪上门了。一方面是血氧仪的“严密监控”,另一方面,居委干部们当起了“配药侠”,为老人一家配药、送药。这两天,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已从“临界点”恢复到95%左右。病情稳定了,女儿、女婿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阿拉这里的居委干部家里‘阳’的很多呀”,尽管陈荣庆和山一的居委干部们牵挂着家人,然而,在居民区,他们有更多的“家人”要守护。陈荣庆说,“只要我们不‘阳’,就一定在岗位上。”
制氧机和血氧仪
就在记者采访时,四川北路街道采购的制氧机抵达了居委会,为基层工作更添保障。除了硬件的支撑,在居委干部心里,五级网格化党建工作体系是他们信心与助力的最大源泉。
在党建这张网中,党小组长、党员楼组长及志愿者等带头为邻居们排忧解难。党小组长、楼组长许琴燕,把楼组里困难老人的需求一一记在心上,与居委干部们一同想办法,及时为老人们配药、买菜。许琴燕已经73岁,她还结对了一位84岁独居的“老姐姐”,时常给“老姐姐”捎带早饭,嘘寒问暖。
也有很多年轻的党员楼组长跟陈荣庆“要任务”,为居委会减轻负担。为了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山一党群服务站设置了疫苗接种点,邀请了社区医生来到家门口为大家接种疫苗。而党员楼组长及志愿者纷纷化身“宣传员”,通过上门、电话做科普,打消老人们心中顾虑。近日,打头针、二针、三针的老人明显增加了。
基层一线不仅任务繁重,而且病毒感染造成暂时“减员”的情况在所难免。在党建引领下,机关、街道安排干部下沉,确保每个居委会都能正常运转。记者还了解到,在四川北路街道各居委会,居委干部们与机关下沉干部密切配合,通过各种渠道,摸排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的需求和困难,同时加强与家庭医生的联动,为辖区困难老人及时提供配药、购菜服务,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