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虹口区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虹馨工程”品牌项目正式启动,共推出项目8类30项,内容涵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友好型社区创建、社区会客厅建设、居委会标准化建设、美丽家园+、市民驿站提升、数字化转型系列、城市微更新”等诸多领域,八个街道均有项目覆盖。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虹馨工程”建设情况如何?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激发社区‘虹’动力, 共建美好‘馨’家园”,虹馨工程建设系列报道,一起去看看→
位于北外滩街道的河滨大楼始建于1930年,经历过“远东第一公寓”的辉煌,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也见证了浦江两岸高楼林立,目睹了上海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如今,这幢大楼里共有住户近700户,其中既有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克勒”,也有新近入住的潮人,还有不少外国友人。近年来,随着虹口滨江的全面贯通,北外滩街道以创新社区治理一街一品“虹馨工程”品牌项目为载体,从“如何有效地利用河滨大楼的公共空间,为‘国际范’的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的需求角度出发,打造了“河滨会客厅”,探索未来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机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河滨会客厅”项目的规划前期,北外滩街道便主动让出“c位”空间,将原本的居委办公室让渡出来,通过沉浸式打造,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并引入文化文艺元素活化利用实现“历久常新”。
针对走廊楼道的空间,北外滩街道创新打造了河滨大楼时间长廊,展示河滨大楼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以河滨大楼立面为载体,通过影片讲述的方式,穿越时空地展示大楼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摩登、温馨和团圆的情景,静静地讲述这幢老建筑见证的名人生活和家长里短的温情故事。
现在,河滨会客厅已然成了居民群众的共享空间,也将逐渐发挥好居民自家的“客堂间”,小朋友“双减”后的“活动站”,群众办理社区事务的“自助站”等功能,成为承载美好生活,保护历史并不断塑造新时代新文化的最美会客厅。
从建设中的全过程互动,到建成后的全方位参与,如今,在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大格局的同时,河滨会客厅也承载起了社区服务的载体阵地、社区共治的重要平台等功能,以其开放共享、协商议事、邻里交往、终身学习、便民服务等功能,助力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在发挥好河滨会客厅的社区平台作用上,北外滩街道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以社工人才为支撑,邀请专业社会组织加入社区管理,探索河滨大楼大体量单栋建筑的治理新途径。从鼓励居民全方位参与,通过打造“参与式博物馆”展示地方记忆与个体记忆,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读书会等,推动形成居民自治的良性格局,切实在硬改造中糅入软实力。与此同时,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也帮助居民区进一步挖掘社区达人的积极性和才能,培育孵化社区自治组织,凝聚社区自治共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