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
每一个残疾孩子
都是“折翼的天使”
他们虽饱受病痛的折磨
但在世间
有人用爱
让他们重新“展翅”飞翔
“老师,我毕业了!” 回想起今年8月,学员萌萌与自己道别的情景,康复训练师薛红至今难忘。 萌萌是一名脑瘫患儿,四肢软软的,1岁的时候还不能独坐。妈妈希望她今后能回归到社会,于是,便带着她来到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基地。 在五年多的康复治疗中,薛红一直是萌萌的康复老师。“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大运动训练比较重要,能让孩子的四肢得到很好地锻炼。”不过,萌萌四肢瘫软,要完成诸如跨越障碍、走平衡木等大运动项目,需要康复老师给予更多的协助。因此,常常是一节40分钟“一对一”课程下来,薛红的衣服都湿透了。 “辛苦归辛苦,只要孩子们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新进展,我都觉得值!”薛红说,为了实现萌萌早日回归社会的梦想,针对孩子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从她3岁半起,康复项目又增加了识字、看图说话等学前教育内容。这也为今年9月,萌萌顺利被特殊学校录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欧阳儿童康复基地特有的‘环境刺激疗法’与为每个儿童制定‘专属特色化’康复治疗方案相结合,几乎98%的患儿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改善。”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基地负责人陈姣姣向记者介绍。 今年疫情期间,康复训练暂停了2个月。不少学员家庭忧虑,无法连续性地接受治疗会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学员明明的外婆告诉记者,因先天脑瘫,孩子的四肢协调性不佳,在儿童康复基地训练治疗了2年,已经有了明显进步。“疫情后,线下训练暂停,当时可把我们家里人愁坏了,就怕好不容易取得的进步都打‘回票’了。” “让我们把日常训练的内容、动作和注意事项拍成家庭指导视频吧!”陈姣姣向大家提议。很快,一部可供学员在家里训练的视频就完成了。小学员在家里,也能跟着电视里的“老师”蹦蹦跳跳、学知识,一点也不耽误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师们还开通了“云课堂”,为有需要的学员家庭提供在线指导。“当时,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把全部30多个孩子的家长集中起来,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群里提问,有需要的话我们是24小时在线的。”陈姣姣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专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90后“老师”,让越来越多的“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飞翔。 自2016年11月成立以来,欧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基地已先后为396名儿童提供康复治疗服务,其中有32名学员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