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读北外滩》朗读者招募中,点击报名
江湾五角场与江湾镇的历史溯源音频:00:0003:51
江湾五角场与江湾镇之间是什么关系?许多人将二者划为等号,其实并非如此。
《江湾里志》介绍说,以保宁寺为中心,江湾方圆面积有一百零七方里七分(相当于26.9平方公里)。其向东六里,与殷行交界;向东南三里,与上海交界;向西南十里,与彭浦交界;向西五里,与大场交界;而向北十里,与吴淞交界。所以《杨浦区志》这样写:“五角场地域,20世纪初为江湾地区的偏僻农村”。
那么,“江湾地区的偏僻农村”又是如何声名鹊起的呢?这也须回顾二十世纪中、末期的一段历史。以江湾镇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江湾地区,在过去几百年中一直是隶属于宝山县的。但中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伐战争之后,成立了国民政府,此时把上海市确定为上海特别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而江湾地区于1928年7月1日也划入了上海特别市,成为江湾区。之后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一个“大上海计划”,不久便建造了新的上海市政府大楼(位于今上海体育学院内)。而四通八达的道路也已形成:向东为翔殷路、向南为黄兴路、向西南方向是其美路(解放后改为四平路)、向西是邯郸路、向北叫淞沪路。而这五条路的交会场所便是五角场。为了有别于苏州河边上“曹家渡五角场”,约定俗成地称作“江湾五角场”。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了两次淞沪战争,尤其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之后,江湾地区沦陷为日本侵略军的占领区。“大上海计划”也就泡汤了,可那些建筑还在。同时,日寇妄图长期侵占中国,就在江湾地区圈农田,强迫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修筑了江湾飞机场。从此,江湾五角场及周边以“江湾”命名的场所名字开始出现在上海版图上。历史车轮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承办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根据当年上海市各种实际情况,把全运会主会场设在“江湾体育场”。“江湾五角场”这个名字便深留在至今已成为中青年的上海人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