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阵阵欢声笑语回荡在上海早起鸟康复中心,这里正在举行“童心永向党”文艺表演活动。
精心打扮的晨晨正在舞台上跳操,挥臂、起身、转圈……台下的妈妈杨女士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嘴角含笑。对舞台同样关注的还有陈女士。陈女士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姐姐小谕是主持人,妹妹小蓉是节目领唱。孩子们在舞台上天真可爱又认真投入的样子,引得掌声阵阵,但没有人比台下的妈妈更了解,特殊儿童的茁壮成长,背后都付出了多少努力。
从妈妈到康复老师
十一岁的双胞胎小谕和小蓉患有国内罕见的疾病,伴随着严重的发育障碍。除了肢体活动、理解表达受限,孩子还易出现生理性的情绪波动。十年间,陈女士带着她们辗转医院与康复中心,贴身照料、耐心教导,姐妹俩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着陈女士的心血。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近十年的康复训练,现在姐妹俩的行动能力、理解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认真主持的小谕 右一
▲领唱的小蓉 表演服左一
“为了更好的照顾她们,我很想找一份康复相关的工作。刚好早起鸟康复中心问我想不想在这里做老师,我求之不得!所以努力考取了资格证,现在还在不断进修。我想要变得更专业,帮到更多孩子!”陈女士坚定地说。
和陈女士一样,晨晨的妈妈杨女士也是从特殊儿童家长成为康复老师的一员。
“晨晨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都没有怎么说话,听不懂指令,不怎么理睬人。在医院诊断为语言障碍后,我们就一直在做康复。到现在晨晨的语言能力已经完全恢复了,说话也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在逻辑表达上面还要再提升一下。”杨女士开心地告诉记者。
为了帮助晨晨恢复语言能力,杨女士下足了功夫,查资料、听讲座、上言语课……只要与语言相关的,杨女士都会尝试。来到早起鸟康复中心后,被这里的氛围感染,杨女士决定成为这里的一名老师。“我作为特殊儿童的妈妈,最能够理解家长的心情。而且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很多温暖,也想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到更多人。”杨女士无比认真。
从“第一次”到“每一次”
很多孩子学会的第一个词汇,可能都是“妈妈”,孩子的第一声呼唤,是每位母亲收到最惊喜难忘的礼物。而对杨女士来说,这份礼物更是意义非凡、来之不易。
“第一次听到他叫妈妈的时候,我激动地哭了,那一刻真是太幸福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杨女士忍不住哽咽。
为了让晨晨学会发音,杨女士会先帮他捏出口型,让他感受发音气流,“晨晨,发MA——”,晨晨懵懂地照做,但气流太弱仍然没有声音。“再用点力晨晨,MA—MA—”,晨晨看着妈妈充满期待的目光,努力地又试了一次。“好多了宝贝,再加点气再用点力!”,这一次,晨晨迎着妈妈的眼睛,清晰地发出了“妈——妈”。“那一刻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我知道他也在努力,他想让我开心。”杨女士眼含泪光。
▲表演室内操的晨晨 右
“妈妈!”表演完的晨晨笑着从台上蹦下来,一下子扑进杨女士的怀里。现在的晨晨,能熟练地呼唤妈妈,能做一段清晰的自我介绍,还能进行简单地沟通,相信未来的他,一定会做得更好!
从“小家”到“大家”
特殊儿童的成长,不仅有家庭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早起鸟康复中心负责人齐曙光告诉记者:“区残联一直很关心孩子们的情况和机构的发展,不仅常来调研检查,还会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和访谈,既帮助我们提升康复技能,又帮我们排忧解难。中心也收到过许多爱心企业、人士的帮助,还有近200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参与过志愿服务。”
据了解,虹口区有近十家康复机构,在不同侧重方向上均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区残联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从“支持”到“办好”,再到“强化”,这是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虹口将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继续做好对相关机构的引导与扶持、对特殊人群的关心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