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任仲平文章《掌握历史主动 凝聚奋进伟力》。文章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坚定的历史自信,让我们荡开层云千叠,踏平坎坷成大道。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掌握了历史主动,让我们乘风破浪万里,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六)住窑洞、睡土炕、打水井、修淤地坝、建沼气池……“这种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谈起在陕西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从安危冷暖,到柴米油盐,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都是大事。“人民”二字,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些真挚动情的金句,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正是为了人民幸福,才能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深深扎根人民,始终敬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上。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感慨:“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人民就是江山,也是最大的靠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编制“十四五”规划,以互联网“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心中装着人民——这样的政党,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思想,必定拥有引领航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