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半年布展提升工程后,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面向社会重新开放。全新亮相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基本展陈面积较之前扩大一倍,完整再现了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的生动场景。
石库门元素贯穿展线
布展提升后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包括基本陈列展厅、国旗教育展示厅、电子浏览厅、观众服务中心、“力量之源”书吧等服务设施。展馆总面积约3040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厅面积约1839平方米。
走入纪念馆,观众能发现馆内石库门元素贯穿整个展线,穿过一扇扇石库门,大家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里弄中。“我们还原了当时会场周边老上海里弄的风貌。老弄堂路面、墙体等元素都大量用在了展陈中。”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说,希望通过全新的沉浸式观展体验,让参观者带着问题去看展览,带着主题去看展览。
重新开馆后,展线中最引人注目的区域就是中共四大原址所在里弄——广吉里的模拟区域。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共四大会址究竟在哪儿”一直是个悬案。直到1984年,据中共四大会议记录员兼会场向导郑超麟老先生回忆和多方考证下,于1987年确认今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作为四大会址。会址虽然确认了,但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会址所处里弄仍然需要考订。中共四大纪念馆研究部负责人黄明说,“上海市档案馆馆藏1922年广吉里档案成为了关键突破点。通过这份档案和考证,最终才确认,四大会址所在里弄当年叫做广吉里。”
多媒体互动丰富参观体验
纪念馆还通过大量挖掘、讲述展品背后故事,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主要成果及历史贡献。如:中共四大会议通知、会址的考证、《热血日报》和14份大会文件等,使展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当然,除了通过沉浸式设展来满足观众传统图文式参观体验的基础上,纪念馆还进一步融入多媒体互动技术,实现“智慧”场馆,如:AR增强现实技术、多媒体投影动态展示、图像识别、一键切换、雷达互动捕捉等技术,更好的提升观展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
打造“大思政课”教学场景
同时,以国旗广场改造为契机,中共四大纪念馆打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连廊、“虹”色足迹年轮大道等红色教育和“大思政课”教学场景,形成了红色文化矩阵。
其中,“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铜牌阵列由32块镶嵌在广场上的铜牌组成,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上的30件大事并配以相关建筑图案,铜牌阵列形似火焰图案,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精神,展现了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虹”色足迹·年轮大道集中展示了虹口区85处革命遗址旧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虹口的战斗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连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引导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让红色文化在上海更加鲜活靓丽。
虹口与国旗有很深的缘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曾长期居住于虹口。这次中共四大纪念馆的提升改造工程,也将馆内馆外的资源充分用足,位于纪念馆室外的国旗广场面积扩大至1800平方米,许多设计细节蕴含着党史教育的内容。如,旗杆长度从原先的15米增加到19.25米,与中共四大1925年的召开年份相呼应等。同时,此次中共四大纪念馆利用重新改陈布展的机会,专门设置了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展示厅挖掘整理了诸多珍贵史料,观众将一睹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国旗手稿、建国50周年上海人民广场升旗仪式使用国旗等展品。其中不乏原件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