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从党员主动报到,再到居民积极参与,凉城新村街道凉六居民区逐步形成了一支150余人的防疫志愿者队伍。眼下,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步入常态化,居民生活也回归日常,大多数社区志愿者也回到了工作岗位,凉六的这支队伍却从“突击队”转变成了“常备军”,志愿服务的“集结号”常态持续,志愿者们众口一词:若有需,召必到!
“明天晚上18:30小区将开展核酸大筛,请有时间的志愿者于18:00到居委会集合。”消息一出,凉城新村街道凉六居民区志愿者群瞬间沸腾了起来。“收到!”“准时到岗!”“我可以,有时间。”不管是每周六的例行核酸大筛,还是最近连续的“三天两检”,每次群里一发消息,凉六的志愿者都是一呼百应。6、7月份的上海骄阳似火,黄梅天里更是闷热潮湿,特别是7月份足足有22个高温日,最高温度甚至达到40摄氏度以上,这对穿着“大白”、“小蓝”的志愿者们来说实属是一种体力“烤”验。
“每次看到他们一下班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准时到居委门口报到,二话不说立马换上防护服进入角色,我就特别感动,觉得他们就是我们小区的‘最美逆行者’!”,凉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贺馥珺说道。
80后的赵旭是星苑小区的一名租户,在疫情爆发的初期,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小区志愿者,始终坚守、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利用闲暇时间,他还报考了核酸采样员,并成功考取了采样证。大家都说他是小区志愿者中的“全岗通”:核酸检测时,他可扫码、可采样;小区封控时,他帮忙搬运、发放物资;居民需要配药时,他又身穿大白,前往医院配药,常常在医院一待就是一下午。解封后,赵旭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每周小区的大筛他从不缺席。连续坚持做志愿者4个多月以来,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也黑了不少,他常说:“我能为小区多做一点,小区居民的生活就能更好一点”。
盛琳也是星苑小区80后志愿者中的一员,她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检察官。每次小区有大筛,17点下班的她总是“踩足”油门,准时到居委报到。有时下班晚了点,她怕迟到,耽误大筛,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到居委,盛琳就麻利地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用品,迅速进入核酸扫码工作状态。凉六的社工邵丹常和盛琳说:“下班过来别着急,安全第一。”可她却总说:“我急呀,天气太热怕居民们排队等我扫码,不能耽误采样的进度。”这样一句简单而铿锵有力的话,让旁边的其他志愿者和居民听了为之感动,说“这个姑娘真贴心,处处为人着想,这样的年轻人不多啦!”
除了有这群青年志愿者的坚守,凉六社区还活跃着一支退休党员志愿者队伍,家住怡城苑的裴明明就是其中一员。在疫情刚来袭之时,他就主动请缨加入到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中。他坚定地说道:“我是一名党员,请组织把最苦、最累的活都交给我来干,我保证完成任务!”于是这位老党员就从阳春三月一直干到了炎炎夏日。39度的高温下,66岁的裴明明依然坚守在核酸点位上,穿着防护服,维持核酸检测秩序。“请大家保持间距,有序排队,打开手机中的核酸码,亮度调至最高!”裴明明提醒道。碰到年迈的老年人来检测,他更是主动上前搀扶,协助老人完成扫码和核酸采样。居民们常常说:“在裴老师身上,我们能看到一名老党员为人民群众献身的可贵精神。”
在小区封控期间,凉六中星凉城苑的志愿者们承担了信息发布、团购管理、核酸筛查等工作,给居委减轻了不少压力。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他们仍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只要社区有需要,我们便立马回来!如今每周末的全员核酸筛查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期,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了志愿服务精神,冲在一线,任劳任怨。在如今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他们将继续与社区工作者们一同坚守,为维护社区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