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6月3日,端午节。
上午,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下沉四川北路街道“突击队”成员之一、青年干警王志强仍然坚守在支援抗疫一线,他走进四川北路靠近武进路一间咖啡馆巡查场所码扫码情况。
自4月18日起,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两批21名检察干警先后支援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与基层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并肩作战。
从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到如今疫情形势逐渐向好,从核酸检测、发物资、配送药、消杀、转运;到排查社区核酸检测异常情况、巡查场所码、数字哨兵执行情况、核酸检测点情况......
他们啃过不少“硬骨头”,帮助服务居民解决一个个难题。见证了基层工作的难处,也对如何有效以检察履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有了一些深入思考。而在端午节这天,丁琢之、王志强、刘强、刁骏杰、刘洋等5名队员仍在一线坚守……
一支“突击”队,迅速集结!
时间拨回4月18日。
彼时,上海疫情防控正处“攻坚”关键时刻,虹口区检察院检察长孙军响应组织号召下沉支援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下简称“川北街道”)。虹口区检察院一支15人的青年干警“突击队”也迅速组织完毕,正从上海各个角落赶赴川北集结。随后,这支由虹口检察院中层干部、法警以及军转干部等组成的“突击队”,分成三个“小分队”迅速深入余庆坊、新乡、永美三个居委展开工作。另1名干警则在街道支援。
川北街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旧时里弄众多。疫情之下,这些上海“老弄堂”却给防控工作带来诸多风险与困难:以老年人和租户为主,住户密集,道路内外连通,小区无法完全封闭,难于管控,且房屋结构通风条件较差,厨卫合用……
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成为“突击队”与基层工作人员并肩苦战的阵地。
战疫“攻坚队”,迎难而上!
支援社区战疫的日复一日里,他们协助核酸、物资发放、垃圾清运、配药,当过核酸采集扫码员,干过物资发放配送员,去医院配药当过采购员,做过临时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突击队”。
他们曾从早晨8点忙碌到下午3点,往返于弄堂门洞里发放物资;他们曾变身“消杀小分队”,每日背负几十斤重消毒器进入消杀;他们曾在暴雨滂沱中协助密接转运工作,有时奔波至天亮。
在“突击队”与居委干部和其他志愿者们共同努力下,川北“老弄堂”的疫情渐渐控制、向好。
5月上旬,“突击队”又迎来5位新战友。虹口检察院第2批5名干警加入“攻坚工作组”前来支援川北街道。
除了协助防疫工作,他们还协助居委干部一同思考对策并多方联络推动问题及时解决。
在每日工作报告中,“攻坚队”队员们详细记录当日工作情况,写明需区级层面重视或协调解决的问题,社区管控、街面管控等问题,并将情况汇总上报,让问题最快速、最直接得到解决。在克服各项问题中他们形成了一套解决疑难问题的五步工作法:从“摸清情况”到“归纳焦点”,坚持与群众“当面沟通”,推动“多方联络”形成合力,最终做到“一点一策”,以实效为导向,灵活运用方式方法。
“求极致”,“智”解问题
在“突击队”队员们看来,检察工作和抗疫工作都需要‘求极致’的态度,也需要更多思考和“智慧”。
为降低核酸检测中交叉感染风险,“突击队”根据社区楼栋分布设计核酸检测顺序,规划出一份“居民核酸检测动线图”;而经历过数天繁琐而艰辛的转运工作后,“突击队”将转运流程形成了一份清晰明了的“转运明白单”;更有负责配药的队员总结经验写出一份全面的“配药攻略”……支援战疫中,川北“突击队”形成了数份工作流程提示及意见清单,协助街道居委优化流程、完善细节,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能更快速解决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
“突击队”队员们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在履行检察职责。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周健在永美居委支援的同时,提前介入社区团购诈骗、阳性人员逃避疫情管控妨害传染病防治、哄抬物价案件等数个涉疫刑事案件,并对多起案件提起公诉,始终站在打击涉疫犯罪前线。
他们发现,部分商务大厦里规模性租赁与群租情况亟待解决,他们与街道同志达成“合意”,待疫情过去,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思索,在实践中担当,这也将是“后疫情”时代继续推动检察机关通过能动履职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另一个开始……
随着疫情向好,看见居民们终于走出了家门,看着川北街道老弄堂漂亮的红砖墙掩映在树影里,“突击队”志愿者们也倍感欣慰。
“常态化防控中,希望大家还是要继续保持好的防护习惯,珍惜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也希望疫情能尽早完全过去,一切恢复如常!”王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