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那个“不计生死”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一人独自揽下病区所有患者核酸采样的“上海验霸”张益辉,在时隔三年的今天,面对复杂艰巨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主任的他再次请战披上战甲,岁月没有磨灭这个将重返战场的白衣“老兵”的斗志,面对新的挑战,他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始终带领医护团队筑起守护上海人民生命健康的铜墙铁壁,誓把忠诚镌刻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主动请缨,他是冲在前线的“拓荒者”
疫情就是命令。3月26日,医院接到上级指示,需迅速组建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医疗队,并在28日一早进驻收治病人。集结号吹响,短短几分钟,张益辉再次主动请缨重返战场,带领了一支19人医疗队迅速集结,临危受命担任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
在所负责的临时集中隔离点开舱之初,张益辉背负了较大的压力,组织协调、感控分区、物资保障、人员排班、收治流程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仅48小时就要实现开舱收治。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张益辉没有丝毫犹豫,他凭借武汉经验带领团队,改造“三区两通道”,制定流程和制度,做好岗前培训,落实物资保障,连续两天的彻夜不眠,方舱顺利地收治了第一批病人,充分展现了“四院速度”。在大家的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开舱实战经验,又先后带队不休不眠辗转于其他集中隔离收治点的建设,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确保了患者顺利安全的收治入住。
治人治心,他是患者心中的“治疗师”
方舱医院运行初期,张益辉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病人成批涌入的头几天,大家忙着询问病史、记录指标,将部分不符合收治标准的病人转运至定点医院,最多一次收治了近200人。他带头坚持进舱十几个小时不下火线,不久,方舱收治了一部分高龄患者,他凭借多年经验制定“医护分区分床制、组长负责制、病情分类管理制、重点病人看护制”等举措,对于高危患者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注重对高龄患者心理安抚和日常陪护,给予患者最大的尊重和安全感。
一位82岁老人入院后很焦虑,老伴是重症,因为身边没有手机,具体在哪里也不知道。任凭医生怎么劝慰,患者就是平静不下来。细心的张主任通过患者提供的信息,花费了很大精力掌握老伴情况后并告知老人,他的情绪很快稳定,并对张主任感激不已。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张主任会分发水果、面包饼干等物资给患者,这些原本是医院发给医疗队的。每次收到这些物资,很多患者喜出望外,一点点阳光就会给患者带来温暖。大家都说:“在他眼里,患者的事永远是天大的事。”
党旗引领,他是抗击疫情的“主心骨”
4月30日,随着高龄复杂患者收治率的增加,作为定点医院的第四人民医院急需张益辉的回归。从方舱转战定点医院的35天,他从未休息过一天,早已疲惫不堪的他毅然勇挑重担,即刻作为亚重症病区负责人投入工作。他坚持每天6:30前到达医院,在上午进舱前先熟悉舱内患者的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及各项护理记录单,对患者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充分利用各种线上学习机会、各级专家线上及线下查房等机会学习和改进诊疗方案。
一位73岁老年患者,伴有直肠癌手术史,营养状态较差。张主任查房时发现老人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随即进行了肺CT检查,发现患者右肺下叶不张,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否则患者会有生命危险。为新冠肺炎患者行支气管镜操作,感染风险极大,他再一次与科室医护一起迅速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吸出了大量黄脓痰,老人的氧饱和度迅速回升至95%以上,结合体位引流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康复出院。只要有张益辉在,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大家眼里张主任就是病区的“定海神针”。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医护人员和病患齐心协力,病人恢复的越来越快,“床等人”的现象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张主任负责的病区康复出院患者最大年龄100岁,康复出院患者104人。
率先垂范,他是心怀群众的“好书记”
张益辉是临时党支部书记,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团队的每一个人,队员中有曾经的援鄂战友,也有热血沸腾、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小将”,其中最小年龄23岁。
他时常与大家讨论调整排班情况,细心到队员们的思想动态、为每个队员庆祝生日,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为队员们答疑解惑、嘘寒问暖,甚至连队员家里的事情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力解决,最大限度减轻队员们的各种压力,他将责任扛在肩上、将行动落在实处,他时常对大家说:“作为一名医生,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永远是放在首位的,这也是我们身上这件白大褂的意义。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自由呼吸。”在他的鼓舞下,医疗队已有22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危难当前、党员当先,张益辉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当初的入党誓言,彰显出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