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居民区瑞虹二期12号楼有居民258户,封控期间,核酸、抗原、发物资、送快递、协助配药、紧急就医的工作量非常大。疫情吹响集结号,仅12号楼一栋楼的居民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5位发展到现在的30多位。
让我们来听听居民周蓓华的讲述:
总有他
张建峰,第一批志愿者,年过六十,老当益壮。“这边走”,“十个一组”,“大家保持距离”。“好,再来10个”,这声音,虽不大,但传递得很远,大家都能清晰听到。不用看就知道是“张叔”,今天的张建峰已经是12号楼的网红大叔。每次核酸检测现场都有他的身影和声音,他引导居民从这儿走,在这儿排,指挥有方,掷地有声。他热心负责,即使不在志愿者服务时段依然在大堂忙碌,整理防疫物品,核对零星团购物资并拍照传至“左邻右舍”楼群,寻找主人。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居民,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令人感动、敬佩。
奉献
刘春梅,是一名退休共产党员。日常生活中的她非常讲究卫生,什么东西都要洗、烫、消毒。疫情告急,她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者,是第一批5位志愿者中的1位。助核酸、发抗原、送物资,她整天忙碌在大堂和走道,一直坚持工作至今。她家人说:她平时对我们要求很高,这有细菌、那有病毒,现在面对真正的病毒她冲在了第一线,我只能解释为“她是共产党员”。刘春梅还经常在12号楼“左邻右舍”群里热心回答居民们的问题,有邻居说:很想知道可敬的志愿者刘大姐长什么样子?我告诉你:她叫刘春梅,共产党员,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心愿
严晓旻,是一名青年共产党员。面对严峻的疫情,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作为年轻人她什么事都走在前面,她说:志愿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整天担心自己不够专业不熟悉住户信息,会耽误什么事情。她呼吁大家站出来参与到志愿者当中来,尽可能靠楼栋自己解决问题,减轻居委和物业的压力,大家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有物资出物资,保护好12号楼的老老小小。
根据志愿者分工,严晓旻负责对接楼里8家纯老户和独居老人。她一一拜访了这些老人,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特别说明自己24小时待机,有需要立马响应。一个月来,她为老人们联系配药,分送政府补给物资,及时沟通信息,帮助老人们解决困难,确保抗疫不留盲点。她的心愿是:志愿者伙伴们天天在一起忙碌,却不知道谁是谁、长什么样子,等待疫情散去,我们一定要互相拥抱。
搬运
封磊,是一名外国友人。他很有缘与12号楼的居民朋友们一起经历这场抗疫大战,亲身体会了上海人民抗疫的决心和信心,直接感受了12号楼居民们的团结互助,亲眼目睹了志愿者无私的奉献。深受感动,他直接找到居委干部袁洁要求做些什么,拍拍胸脯说:搬运我有力气。之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物资到大堂,一呼即应,就算夜深了他还在“搬运”。我们相信,当封磊先生回国,一定会把在12号楼参加全民抗疫的难忘经历告诉给家人朋友,让他们一起感受中国人在艰难时刻的韧性,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互助、互爱精神。
泪目
左新荣,同样是一名党员。这张照片让人泪目,照片上的手是左新荣的,她也是第一批5人志愿者中的一位。只要有召集,她总是第一时间到大堂待命。默默无闻却勇挑重担,为了确保全员核酸,她每次主动提出去挨家挨户敲门。12号楼住户那么多,特别有几次一早就要安排检测,好多年轻住户还在睡觉,敲门必须要敲到有回音才行。防护手套一戴就是6、7个小时,手套里都是汗水,手背上就留下了这样深深的痕迹。老左的女儿很心疼母亲,给她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无声,故事有音,感谢有你,感恩一切,我们会记在心里。
给力
张宇,一名企业在职党员。封楼之初,第一次核检后,小张就敏锐的发现,志愿者人员不足,年龄偏大,不能完成接下来的抗疫持久战和繁重的保民生工作。他果断群里倡议多吸收年轻人,增强战斗力。一下子,从5人发展成了充满活力的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为接下来的抗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志愿者是一个临时的、自愿参与的组织,但在抗疫非常时期,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众组织。其对居委会工作要求的领会,工作要求的把握,工作推进中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都决定了任务完成得圆满程度。一句话,志愿者队伍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疫能否顺利推进,张宇无论在工作策划、文案、人员配置操作指挥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面“亲邻”
还有12号楼其他的志愿者们:奚宁平、孙赟、杨磊、张佳玮、韩旭东、顾恺、王益龙、戴世祥、王俪一、胡国良、张芳玲、顾昱、杨俊、张丽平、韦佳园、张佳玮、张瑞塘等。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职党员孙赟老师,当独居居民半夜突发疾病情况危急,孙老师一起参与送医院,并义无反顾地留在医院陪护整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路途艰难,幸有勇者挺身而出,幸有彼此温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