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单颖文)
私房多、共有产权人多、“老出租户”多,过去数十载,因为这“三多”,小小的塘里地块(虹口区250街坊)吓退过不少开发商。昨天,这个位于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小地块,二轮征询签约率达98.3%,期盼已久的居民即将告别塘里,迎来像在“糖里”那样甜的新生活。
塘里,东、南至弄地,西至欧阳路,北至四达路,呈三角箭头形楔在欧阳路、四达路和吉祥路之间。这里的房屋为成片二级旧里,曾做过兵营、仓库,居住条件差。一轮征询时,仅3天,居民签约率就达100%。
塘里旧改项目经理陈力直言,尽管居民旧改意愿强烈,但这个小地块的征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他经历过的虹镇老街旧改,“每家的故事都可以写一本书”。
塘里共176证262户,其中私房高达122证197户,产权关系最长的历经六代人,最多的一家有47名共有产权人,每证平均达到5.39人。还有10证“老出租户”,需要协调产权人和承租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说动产权人放弃部分“蛋糕”。而且,这里不少房屋被住户一再改造,有的“长胖”有的“长高”,或是从一间横向扩展出多间,或是向空中层层垒高变“楼房”,在面积认定方面要耐心向居民解释政策。
“困难是具体的,工作是温情的。”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旧改分指挥部指挥长王磊说,该街道历史上没有进行过旧改,配合旧改指挥部,党工委班子和居民党员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温情不断推进旧改工作。
在基地,有一张“居民党员亮身份”挂图,上面写着“我家旧改我负责,邻里工作我有责,地块旧改我尽责”。在这里住了50余年的居民党员朱建红,不仅带头签约,而且主动牵线搭桥,帮助两户老邻居解决了“老出租户”问题,其中一户房主还向旧改分指挥部送去了锦旗。原来,年初这位房主碰到朱建红,说起家里的“老出租户”漫天要价不配合搬离,还阻碍房屋估价。朱建红一边安抚他,一边主动帮忙调解,旧改分指挥部也几次召集多方召开圆桌会议。经过一个半月的协调,最终房主和租客达成一致,租客没几天就搬走了。开了这个好头,很多“老出租户”都及时搬离了。
“把居民当亲人,把居民家的事当自己家的事。”虹口区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经办人周绮带着这份温情,愣是把一个看似“无处下手”的“悬案”解决了——片区里有间空关已久的私房,房主崔阿婆多年前过世,膝下无子女。周绮辗转联系上已退休的居委会干部,通过一本泛黄的通讯录,联系上了崔阿婆最小的弟弟,才知道崔家共9个兄弟姊妹。依照《民法典》,这九人都是这间老屋的法定继承人。但他们中有人离世,需联系子女作为代位继承人;有人生活在外省市,失联多年;有人户籍信息不完善,还有人更改过姓名等,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继承权。足足两个月,周绮和搭档跑了好几个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甚至还调取死亡证明,经过不断核验、梳理,最终确定15名共有产权人。签署委托书当天,十余名“崔家人”汇聚在塘里,以旧改签约的形式,实现了离散多年后的大团聚。
在塘里住了数十载的画家李根龙,这几日完成了新作《塘里接水站》,凭记忆画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家门口接水站前,邻里相帮着接水、挑水、送水的情境。尽管这个接水站早已改建,但这份塘里的温情,就这样延续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