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路107弄门口,挂着一块陈云同志题写的牌匾,上书六个烫金大字“李白烈士故居”。走进弄堂,道旁居民楼的红色砖墙从郁郁葱葱的绿树间透出一派生机,其中的15号楼,便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诞生的地方。即便正在修缮,也零星有一两个游客,透过脚手架的缝隙向内望上几眼。南京来的夏茜婷举起手机,拍了一张故居的外景,有些遗憾地说:“去年国庆,我在南京看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巡演。就想着一定要来上海看看这里,没想到这次寒假过来没有开放,明年有机会,我再来一次。”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德胜介绍,今年5月7日,李白烈士牺牲72周年纪念日,纪念馆将重新开放,此次修缮“修旧如旧”,尽量还原李白烈士的生活场景。另外,热心市民鞠隆捐赠的一台李白烈士同时期的八路军电台也将作为“镇馆之宝”亮相。
寻找李白故居
这条弄堂里除了李白故居这栋小楼,别的楼仍旧住满了人家。吴德胜回忆起38年前第一次找到“李白故居”时,感觉很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我是看着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长大的!”从小,孙道临饰演的烈士李侠就是吴德胜的榜样,后来更成为他入伍参军的动力。退伍后,吴德胜来到虹口区工作,听说有找寻李侠原型李白烈士故居的项目,他二话不说便自告奋勇接过了任务。先到派出所查找,后又挨家挨户询问,终于找到了李白的遗孀裘慧英。“那天我刚进门,她正在桌边坐着织毛衣。我问她,你是李白烈士的妻子吗?她激动坏了,立马放下毛衣从抽屉里翻出一个红布包来……”那个红布包里包的是李白牺牲前写给裘慧英的最后一封信,落款是他的最后一个化名“静安”。
第二天,裘慧英便领着吴德胜找到了李白最后居住、被捕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黄渡路107弄15号。回去后,他便找来一块木牌,请人写上“李白烈士故居”几个字,挂在了门口。后来,木牌换成了铜牌,再后来,又得到了陈云同志的题字,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一步步建立了起来。
唤醒红色记忆
走进故居,1楼和2楼为纪念馆展厅,陈列着李白亲手绘制的发报机线路图、修理发报机用的工具、他被捕前穿的白色长衫、曾经戴过的眼镜和写给家人的书信等。此外,展厅内还利用微缩模型展现了李白被捕、受刑的情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革命者面临的危险。
3楼,就是李、裘二人曾经一同生活的地方。这里的衣柜、沙发、铁床等等一众家具,还有装发报机的皮箱、竹篓,都是裘慧英搬家后一直珍藏,后来又从她的住所原封不动搬来捐赠给纪念馆的。家具、物品的陈列方式也按照她的描述,和李白在世时一模一样。
阁楼上,李白发报的位置,挂着一盏不起眼的小灯泡。吴德胜介绍:“李白的发报技术极好。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他只用7瓦的电,就能将情报清晰、准确地发送到千里之外的延安。这样一盏小灯泡,就是他夜晚发报时的全部照明。”实际上,馆内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着类似的故事。这些珍贵的遗物,拼凑出一个鲜活的、坚持在隐蔽战线上奋斗的革命烈士形象,讲述了李白的成长和斗争经历。红色的记忆,历经艰难,终究被唤醒、留住。
铭记革命精神
纪念馆建成以后,这里成为了许多影视、艺术作品的孵化地。从电影《密战》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馆长何瑛透露,“像剧组、剧团的采风,我们一年要接待好多次。”
令何瑛印象很深刻的是上海歌舞团为舞剧创作进行的采风。舞团第一次来时,尚未确定主题,他们只说要为建党百年创作一部红色舞剧,此前已经跑遍了中共一大会址、毛泽东故居、宋庆龄陵园等几乎所有的上海红色遗址,李白故居也是这次采风的其中一站。但听完李白紧张又感人的故事,隔了几个月,团长陈飞华便带来了更多的人,并告诉何瑛:“我们要创作的就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给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讲解、指导的,还是吴德胜,刚开始他对舞剧也保持着怀疑的态度:“隐蔽战线惊心动魄,但表面上地下工作者越像普通人越好。很多影视剧注重动作戏、视觉效果,这本来就不适合来表现隐蔽战线工作者,而舞蹈更是没有语言,单靠夸张的肢体来表达,怎么能演好呢?”
吴德胜给舞剧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生动素材,比如裘慧英织毛衣非常熟练,几乎不用眼睛看,她每次进门还会拿起门口的小扫帚,假装扫地实际上是回头看看身后有没有跟着“尾巴”,这个习惯以后依旧改不掉。这些细节,都是吴德胜在与裘慧英“忘年交”的相处时观察到的,后来也成为了舞剧主演朱洁静着重练习的舞蹈动作。演出合排、首演、巡演,吴德胜看了不知道多少场,每次都深深震撼。
何瑛说,随着舞剧在全国火爆,前来故居参观的人数同比上涨了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