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洪)
2018年11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和相关活动后,来到虹口市民驿站就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进行调研,并作重要指示。两年来,总书记的期待正在变为现实——虹口市民驿站:越来越让人留恋。
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土地资源紧缺的老城区,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海虹口区给出方案:建“全能型”市民驿站。
2016年起,上海市虹口区各街道试点推进市民驿站建设;2017年,在全区全面推广;2018年8月,建成覆盖全区的35个市民驿站;2019年10月,《虹口区市民驿站高标准建设导则》发布,在空间、时间和运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市民驿站建设;今年底前,35个市民驿站将实现“全年无休”……
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托老所里,103岁郭韻瑛老人正在读报。一同在这里居住的80多岁的夏娟娟老人正在练习书法。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当时夏娟娟老人激动地握着总书记的手,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幸福晚年。夏奶奶回忆起那一幕依然难抑激动之情,在总书记的关怀下,现在老年人生活越来越好。
夏娟娟:无论就医方面,就餐方面,有些咨询方面,有关老人的法律各方面问题都是非常到位的,比原来解决问题更加来的迅速。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面,街道也好,驿站也好,养老院也好,把老人看护的非常好。从安全方面,从老人生活方面,各方面都想得很周到。
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在视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说,居民们习惯逐渐养成,垃圾分类已经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
狄梁:湿垃圾分解量从原来的11.4吨/天,提高到现在的34吨(/天)。可回收物也从原来的0. 2吨(/天)提高到现在的11吨。垃圾分类这样一个好习惯,已经融入到我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当中去。
狄梁说,市民驿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发挥了公共设施的资源配置效益,打通居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在十四五期间,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街道将加快推进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处置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狄梁:我们在市民驿站可以提供为老百姓办理的事项比原来更多了,从169项增加到现在的188项。当场办结的事项也从原来的38项增加到现在的50项。同时,我们在一网统管的平台中,综合了我们各级执法力量,打造了一支应急响应,快速反应的管理力量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