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幅看不尽的画。通过这些美术作品,可以发现鲁迅是丰富而多元的人,有着非常深厚的精神世界。”正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的“愿有英俊出中国——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美术品展”上,看完了55件(组)馆藏美术品和17件(组)文物及复制品,馆内的相关专家这样解读。
据悉,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1年建成,1956年,特意邀请许广平到沪与版画家们座谈,聊聊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自那之后,纪念馆便与上海美协合作,邀请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与鲁迅相关题材的作品。
此次展览分为三个板块:“生命的路”、“有声的中国”和“大众的艺术”,每个板块都以鲁迅和青年的关系为主线,且都由一幅艺术家创作的鲁迅肖像为起点。
历史场景里的情感
一进入展厅,便可以看见张充仁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油画作品《鲁迅像》,这幅作品在许多观众眼里并不陌生,系根据鲁迅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而作,并将背景处理成前后有明暗对比的深色系。作品基于写实主义的创作基调,又揉进作者对鲁迅人格魅力的理解,突出其眼神风采,于平静中见深沉,形似更神似。无论是向上直立的头发,还是浓黑的一字胡须,以及眼角皱纹和面部气色,坚定而平静的抿着的嘴角,都高度还原了鲁迅所说“最精神饱满的一帧”。整幅作品氛围大气,刻画细致入微。
在鲁迅结识的共产党人中,瞿秋白可以说是意气相投,相知最深的了。展览的第一板块就有不少与瞿秋白有关的作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赠予瞿秋白的话。瞿秋白夫妇经常在鲁迅的拉莫斯公寓和大陆新村公寓中躲避追查,展览中有一幅名为《陈云到北川公寓鲁迅寓所接瞿秋白夫妇转移》的作品,正是描写了这一刻的历史场景,运用屋内外的灯光强度对比,营造紧张的气息和氛围。但纵然如此,作品中鲁迅与瞿秋白紧握的双手,依然传达出了对朋友的关切。
黄新波的作品《怒向刀丛觅小诗》,也是该单元中的重点展品。黄新波是新兴木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拓荒者之一,该作品是其于1974年创作的《鲁迅诗意》组画之一,原作共九幅。作品名取自鲁迅为悼念左联烈士所作诗《惯于长夜过春时》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句。
与青年的平等关系
在第二单元鲁迅与“文学青年”的关系中,陈逸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引人注目。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迅当时的寓所离中华艺术大学仅百米,每到下午,他喜欢走进街道转角处的公啡咖啡馆,谈论文学,筹划左联成立事宜。1932年,在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指明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从作品本身来看,画家所绘的鲁迅与左联青年的关系平等亲切,发言者与聆听着的空间接近,没有距离感。画面上逆光的画法和透过烟雾的明暗光线营造,又使观看者感受到了希望之光在前的氛围。
在第三单元的第一幅作品,油画家俞云阶创作的《鲁迅像》中,右上方的背景细致地描绘了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反抗》,这也昭示着鲁迅与现代木刻青年的关系。鲁迅对木刻青年的作品极为珍视。作为当时我国新兴木刻最大的收藏家,他先后和四、五十位木刻青年通信,因而木刻青年们每有新作,大都寄请鲁迅指导或推荐发表,木刻社团每有专集和期刊,大都寄给他指教。这些作品大都是原拓,极其珍贵。陈烟桥是直接受到鲁迅先生教诲的中国新兴版画的第一代拓荒者。从1932年到1936年,他与鲁迅的书信往来就多达20余封。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陈烟桥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编入《木刻纪程》的《窗》的原版及拓印。(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记者手记丨慈父
鲁迅先生来到上海之后,全国的进步文艺青年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他身边,他就像一块磁石。展览中有一张摄于1931年的照片——冯雪峰一家三口与鲁迅一家的合影,照片上的两个孩子年龄相差无几,尚在大人的怀抱里瞪着不谙世事的眼睛。鲁迅先生抱着年幼的周海婴,他的嘴角流露出难得一见的丝丝笑容。照片不仅反映了当时鲁迅在工作上对青年们的指导与引领,也反映了鲁迅与青年们紧密的私交,不易察觉的微笑更是颠覆了鲁迅一贯的犀利形象。这一刻,鲁迅身上慈父的光辉,是青年们精神上的慈父,也是生活中不为人知的那部分。
据介绍,关于该照片的拍摄起因,出现在鲁迅日记里。1929年,冯雪峰与鲁迅同住景云里,交往颇为密切,两人一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1931年起,冯雪峰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为抗议国民党杀害左联五作家和其他革命志士的暴行,鲁迅与冯雪峰等秘密编印了《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1931年4月20日,编完《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后,鲁迅与冯雪峰两家合影留念。鲁迅日记1931年4月20日记载:“午同广平、海婴、文英及其夫人并孩子往阳春馆照相。”即为此。